廣州市紀委22日下午証實,花都區政協主席王雁威離開工作崗位一個多月后,仍處於“失去聯系”狀態。而對於有傳言稱廣汽集團負責人張某某被查,市紀委則回應:“不要以訛傳訛”。(7月23日中國新聞網)
其實,官員“玩失蹤”已經不是什麼“花邊”新聞了。猶記否,去年湖南郴州市農機局副局長王昌宏因欠三四百萬高利貸而拍屁股走人,失蹤仨月也沒現身。而此前的2011年2月,鄱陽縣財政局經濟建設股原股長李華波攜巨款外逃至新加坡,9400萬元涉農專項資金被轉移侵吞一事也隨之曝光。
從以往“玩失蹤”官員的案例可以看出,大都是緣於腐敗因素。有的已撈得盆滿缽滿,到了必須“玩失蹤”的地步,否則隨時就有“暴露”的危險﹔有的是窩案串案的碩鼠之一,上下游利益鏈已經被有關部門發現,自己隨時可能被組織審查﹔有的“潛伏”期已滿,或者已經被有關部門覺察。這些腐敗分子為了躲開有關部門的查處,逃脫法律的制裁,所以選擇“三十六計走為上”。
故而,公眾對失蹤官員的“腐敗猜想”並非沒有道理,因為這些人基本“一查一個准”。然而,有了前車之鑒,卻不總結經驗教訓,反而任其發展,“無動於衷”,花都區在失蹤官員王雁威事件上的處理著實讓人遺憾。
花都區政協主席王雁威“失蹤”已一個多月聯系不上,這官員是怎麼“丟”的,不能跟公眾玩“躲貓貓”。須知,“守口如瓶”搪塞民意,隻會引發更多的浮想聯翩,無助於事態的解決。眼下,官員“失蹤”已經從個體性案件上升為公共事件,我們不能再走一步看一步,被動去處理失蹤官員,更不能“無動於衷”,理應在第一時間裡給公眾一個合理的交代。
質疑止於公開,沒有透明就沒有真相。當務之急有關部門應該主動作為,走群眾路線,堅持公開透明,適時細致地公布失蹤官員的緣由,用事實說明事件的真相,隻有這樣,才能消弭公眾的無端猜想,贏得公眾理解和支持,從而捍衛政府部門的公信力,也讓官員失去“玩失蹤”的“市場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