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國道318線,從海拔2530米的雅江縣城往理塘縣城方向坐車顛簸爬行17公裡后,就能看到雅江縣河口鎮麻格宗村村干部阿志瑪的家。雄渾的剪子彎山下,豎立著醒目的大紅招牌,由三層藏式民居改造成的青年旅社已成為川藏騎游“攻略”中廣受推薦的驛站。僅去年,旅社就為阿志瑪家帶來超過10萬元的純收入。( 2013-07-05《人民日報》《四川日報》)
這一切都來源於走“親戚”,“親戚”入村,這也是四川省孜州走“親戚”走出的結果,為改變資源少、基礎弱、增收難的現狀,甘孜州從去年開始大膽創新,以結對認親、同心同向、愛心幫扶、宣傳教育、共建共創和幸福工程六大活動為載體,做好群眾工作,促進群眾增收。
“親戚”入村到底入什麼?不會只是入個人,捧個人場,人走了茶涼了,事沒有了吧。
其實,在這裡,就是在甘孜州“親戚”入村親了的是民心,富了的是人民,發展的是經濟。
俗話說:“美不美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說來說去,親的依然是咱親戚,親的依然是咱老百姓。那麼干部下基層,到群眾家裡去,就是要做工作,認親戚,干事情。
甘孜州的干部進入群眾家,一方面是認親戚,另一方面是謀發展,這樣路子走對了,發展就有了出路,群眾就了思路,致富就有了活路。
可是如果干部進入農村,光是認認門,挂空檔,就會流於形式,這不,這樣的事也屢見不鮮了,往往各地開展的干部下基層,來了一陣子,一陣風,走了沒信子,沒音信,對此,老百姓有意見,看到類似這樣的活動,老百姓會躲,也會遠離,心想,又是一陣風,對干部下基層認為是負擔,或者說是走形式走過場。
可在甘孜州似乎並不是這樣,而是看到了民心,親了的也是民心,干部下基層認親戚,老百姓也是沾親戚的光,通過干部的結對幫扶,謀劃了發展,提升了發展能力,改變著落后面貌。
首先,5萬余名公職人員與20余萬戶農牧民認親結對,每位農牧民都有干部“親戚”,真正做到雙向全覆蓋,不留盲區、不挂空擋。而老百姓也親自感受到了幸福和民生,有一位基層的村黨支部書記次仁鄧珠掰起手指頭說:“最大的不同,一是全村100%覆蓋,每個村民都有干部‘親戚’﹔二是真抓實干,干部‘親戚’不僅常來看望我們,還幫我們搞建設,解決各種困難。”
其次,州、縣、鄉三級共同參與的群眾訴求會商解決機制,打破了結對部門和個人的局限,整合各方力量,為群眾解難題,為基層解難題。州、縣、鄉三級干部“親戚”的到來,讓俄木學村村民第一次不出村便享受到免費的上門體檢服務,困擾全村的灌溉用水和產業發展問題也開始逐步解決﹔一度缺水、缺電的金雞壩村,在干部“親戚”到來后大變樣:路通了,電通了,人畜飲水改造也在一個月內完成了!如今,金雞壩村3公裡的旅游環形干道正在建設之中,“農家樂的生意肯定會更紅火,再加上半高山蔬菜、優質水果等農業產業,相信金雞壩的未來會更好!”。
再之,干部的觀念和作風改變了,群眾的思想轉變了,黨群、干群關系進一步密切,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各項工作紅紅火火開展,取得了實效,親了民心。結對認親更讓人民群眾得到實惠,加快了農牧民增收致富步伐。道孚縣開展結對認親活動以來,總投資2.3億元,安排落實民生項目193個,同比增131%,爭取各類扶貧資金2298萬元,改善了2114人的生產生活條件﹔康定縣塔公鄉江巴村68戶村民在縣委辦“親戚”的幫助下,發展起酸奶基地,不僅專門設計了精美規范的包裝,還啟發和引導了牧民用市場化手段推銷自己的畜牧產品。
民心是稈稱,一頭是老百姓,一頭是干部,干部與百姓結窮親,窮親富了,干部作風改變了,提升了信任力,也是執行力,讓民心更成為衡量親戚親不親的最好標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