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厲行勤儉節約,嚴禁鋪張宴請,已在全國刮起清風,收到了可喜的成績,但是遏制鋪張宴請的號召在有些地方似乎遇到了阻礙,讓“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之人鑽了政策的空子。
這些“對策”具體表現為:裝修豪華政府食堂,設置私密會所,打造可供休閑娛樂的農家院等等。“真正”做到了“不在政府部門以外消費,也不外出宴請。”但是,就是這些鑽政策空子的“假廉政”行為同樣破壞政府的形象,損害人民的利益,我們必須摘掉他們的“假面具”,讓廉政清風吹遍每一個角落。
制定科學的財政預算方案,嚴格政府財政支出。據廣州工商行政管理局一名人士說,造成公務宴請轉入地下的一個原因是,如果政府部門沒能把年度預算花光,那麼轉年得到的資金就會減少。因此,明確財政支出項目,將重要資金投入到關系經濟、社會發展的大事中,投入到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實事中,嚴格控制公務接待費用,制定科學的財政預算方案是斷絕鋪張公務宴請資金源泉的有效方法。
加強紀委監督監察,對鋪張宴請實行“零忍讓”。盡管中央出台了“八項規定”、“六條禁令”,但是政策落實不到位,就會收效甚微。這除了各級地方政府在限制公務接待標准上要嚴格把關外,更需要上級紀委監察部門做好明察暗訪,各地紀委監察部門協同跟進,對調查發現的違背政策、規定的單位、個人,及時上報,毫不留情,才能真正拉起遏制公款大吃大喝的天羅地網,讓“假面具”行為無處可藏。
鼓勵媒體、公眾等監督,將公務消費置於陽光下。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近幾年來很多貪污腐敗案件無不來自於網絡、媒體、公眾的有效監督。公務宴請之所以要戴上“假面具”,很大程度上是懼怕媒體和公眾的揭露。正如一位福建官員說:“勤儉節約要求太苛刻了……我們被迫轉入地下。隻要不被大眾媒體或老百姓抓到,上級就不會懲治我們。”因此,要管住公款吃喝的“一張嘴”,讓其置於陽光下,還需要最廣泛的人民力量參與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