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車簡從、減少陪同,撤去標語、不封道路,鮮花沒了、簡報短了,住標准間、吃工作餐……自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以來,一個多月之間,我們親眼看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率先垂范的親民之舉,感受到了新一屆領導集體帶來的清新風氣,這樣的變化無疑是令人欣喜和期待的。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股轉作風之封吹得及時,吹得有效。但筆者也不免隱憂,轉作風會不會出現“一陣風” ?風尚的形成總是容易的,而且可以很強勁。比如,有的地方搞學雷鋒紀念日,各個學校、企業、單位都會一擁而上的做好事,一直到后來推行的學雷鋒活動月也是如此。再如植樹節,很多人都是願意參與,希望能趕個“時髦”的。這就是風尚,影響巨大,但不夠深遠。總是伴著“雷鋒叔叔沒戶口,三月來了四月走”這種歌謠消失在平常日子裡。如果套用在黨員干部的工作作風轉變上,如果沒有形成自覺的習慣,會不會也成了“走過場”,會不會搞變通、玩花樣?
走進百姓心裡,贏得百姓掌聲。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將轉作風的“時髦”風氣變成自覺習慣,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之“真”,務的是腳踏實地、狠抓落實之“實”,才是最貼近群眾的應有之舉。黨員干部就是要懷著真心、帶著真誠,接地氣、聚底氣,走到群眾中去,真心誠意為百姓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如果把基層當做自己表演顯擺的舞台,那樣就失去了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本質意義,相反還令百姓生厭。
從“八項規定”出台以來,轉變工作作風在中央領導以身作則示范作用下。逐漸由風尚開始轉化為各級領導干部的習慣。從新一屆領導團隊對於整改作風的堅定態度和率先垂范的深入落實的行動來說,此次改進工作作風定然要形成模式,長期堅持、長期推行下去。改進工作作風工作本身就是一個長時間的任務,新一屆中央領導班子開了個好頭,各地應當將其視為前進的風向標,努力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把轉作風的風尚內化為自覺養成,形成一種長期堅守的自覺習慣,方為長效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