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在對俄羅斯、坦桑尼亞、南非、剛果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接受了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就中國同有關國家雙邊關系、中非關系、金磚國家合作、中國改革開放等問題闡述了政策主張。(3月20日人民日報)
在巴西《經濟價值報》記者提問時,習主席說,“這樣一個大國,這樣多的人民,這麼復雜的國情,領導者要深入了解國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要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態度,絲毫不敢懈怠,絲毫不敢馬虎,必須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此次出訪,是習總書記就任國家主席后的首訪,意義重大,舉世矚目。出訪前夕接受採訪的答問,自然也備受關注。在這樣一個頗具“外事”氣氛的場合,把“治大國如烹小鮮”拿出來,與金磚國家重量級媒體“分享”?
“治大國如烹小鮮”,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治國理政經驗。意思是,治理大國就像烹調美味的小菜一樣。語出老子的《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怎麼會把“治大國”與“烹小鮮”聯系起來呢?這是有典故的:商湯時期,湯向臣子伊尹詢問飯菜的事。伊尹建言: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作料才行﹔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隻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商湯聽了,很受啟發。遂重用伊尹。從此,歷朝歷代有作為的執政者,無不從“治大國如烹小鮮”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營養。
筆者看來,習主席在這樣的場合,提出領導者要深入了解國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要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態度,其實就有向我們的各級領導干部“喊話”的意味。
“烹小鮮”,最為講究的是拿捏分寸,掌握火候﹔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正所謂急不得,也慢不得。而有些領導干部,恰恰就有這樣的毛病:不是太急,就是太慢,稍不留神就做了“夾生飯”。有的急功近利,卻偏離了實際﹔有的急於求成,卻罔顧了民意﹔有的不思進取,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如此等等,要麼制造了矛盾,要麼掩蓋了問題。在有的地方有的領域,群眾最為反感、最不滿意的,恐怕就是這種亂作為、慢作為、不作為。
怎麼才能掌握“烹小鮮”的本領?習主席講的很明白:深入了解國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隻要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這是每個領導干部必備的“硬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