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之后,公眾對政策走向的關切、新聞事件的追問、網絡爆料的求証以及相關回應的質疑,幾乎每天都見諸各種媒體,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態勢。官方是否回應、回應是否及時、回應是否令人信服,不時引發公眾的熱議。
不得不說,目前我們的官方回應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家丑不可外揚”、“沉默是金”,不願回應、不會回應的問題,疏於回應、消極回應、推卸責任、虎頭蛇尾的狀況比比皆是,在突發事件和敏感問題上木然、遲疑、被動、躲避、恐懼,缺席、失語、妄語、誑語更是舉不枚舉。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百姓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表達權有了一個可以自由釋放的全新載體,質疑和追問呈現風起雲涌之勢,越來越多的公眾加入到圍觀、評論、質疑和建言的行列。這是一個躲不開、繞不過、藏不住的問題,這也就要求各級在官方回應中要落實好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對重大事件、社會熱點要快速反應,真實准確、全面客觀發布信息,表達事情事態事件的真實面貌,回應社會關切,牢牢掌握消息發布的主動權和輿論引導的主動權。”的指示。
其實,官方回應展現的不僅是一種態度,同時更是一門藝術。針對政府公共危機的處置原則,美國著名的危機管理專家諾曼·奧古斯丁在其《危機管理》一書中主張:“說真話,立刻說。”這一觀點同樣適用於官方對熱點問題的回應。官方回應要有主動權,就要改進回應作風,回應要有硬道理,實在有“干貨”,隻有直面的勇氣,負責的硬氣,真實的底氣,不回避雜音,不開啟靜音,不推諉扯皮,不敷衍塞責,不遮遮掩掩,不吞吞吐吐,拒絕官腔,歡迎圍觀,直面矛盾,勇於擔當,正視質疑,回答追問,真正實現在監督中執政。(冬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