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針孔攝像頭”,馬上就讓人想到了一個詞“偷拍”!不錯,就是偷拍,不過這不是懸疑劇更不是諜戰片,而是現實生活中湖南省長沙市一個區為整肅“庸官懶政”行為而採取的“非常手段”。採取這個“非常手段”也肯定事先沒有征得“演員”們的同意,雖有“偷拍”之嫌,卻無害人之意,總的說來這也是為取得第一手資料而採取的一個非常規的手段而已。既然是非正常拍攝,“演員”自然也是毫無壓力的“本色出演”,平日的狀態也就原汁原味的呈現了出來。不過影片的“上映之時”卻不是這些友情出演的演員們的“風光之日”,這些平時習慣了對著鏡頭夸夸其談,口口聲聲把“為人民服務”的口號挂在嘴邊的公職人員在這個“針孔攝像頭”下卻“原形畢露”——上班打游戲、玩手機、閑聊、看視頻電影乃至睡大覺等等都被一一攝進鏡頭,想要抵賴絕無可能。無怪乎很多被曝光的官員“一臉尷尬”有的還被“驚出一身冷汗”!效果好當然會被推廣,難怪消息還說“湖南省還有很多地方都悄然發起借助暗訪拍攝來整頓官場紀律作風的行動”……那麼“暗訪偷拍”果然就是整治“庸官懶政”的靈丹妙藥嗎?筆者覺得並非如此,原因有二。
一是效果難長久。我們不否認這種“抓人於無形”的“偷拍”確實是一種很見效的方法,“人要臉樹要皮”,但凡違反紀律的人都不是光明正大的,心裡都有鬼,他們的那些行為都是“見光死”,曝光自然也就起到了“殺一儆百”的作用,無疑很具有震懾力。但同時我們應當也看到,“偷拍曝光”雖然見效,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因為這項工作分明就是個“技術活兒”,它不但牽扯了“監督方”大量的精力而且也會助長“被監督方”的“反曝光”意識和手段,從而讓這項工作越來越被動,越來越難搞。當“被監督方”沒有把精力放在如何改進工作而是放在如何逃避監督上,豈不是監督部門的尷尬與悲哀?不是有一個極端的例子說“某單位為防止被曝光不當行為,領導交代門崗一旦發現可疑人員踏入單位大門,立刻拉閘斷電”嗎?設想一下,如果未來有一天進“公門”辦事要首先享受被“安檢”的“待遇”,或者說“防拍探測器”成為機關辦公人員的“必備神器”,那豈不就成了笑話一般?
二是治標不治本。當然區政府這種“不護短、不留情、不手軟”對“庸官懶政”下狠手的決心很值得稱道,但同時筆者也在為這種風暴型、運動式的治理手段隱隱擔心。擔心什麼?擔心其治標不治本,擔心運動過后一切依然是外甥打燈籠——照舊。我們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做個不太恰當的比喻——我們說一個人生了病,需要就醫,那麼對症用藥的話,頭疼可用“去疼片”,發燒就吃“退燒靈”,當下也許很見效,症狀馬上就會控制住,但是如果生病的原因沒有找到,或者說根本沒去找,那麼這些症狀遲早還會復發,甚至變本加厲。同樣改變作風也一樣,治理“庸官懶政”的“藥物”有很多:教育的跟上、制度的完善、監督的加大、懲處的嚴格等等都是,但如果單純隻用其中的一種,效果也不會好,隻有所有的藥都用齊了,比例適當,用量合理,其“療效”才會真正顯露出來,才會取得標本兼治的效果。
所以,“偷拍曝光”看著挺美,但充其量也隻能算作監督的一部分,想要從根本治理“庸官懶政”還要多方著手,從長計議,不偏不廢,從根抓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