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已經跌破60分的信任底線。人際不信任進一步擴大,隻有不到一半的調查者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可信,隻有兩到三成信任陌生人。”前不久,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社會心態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2-2013》發布之后,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據中國青年報)
如此報告怎叫人不心驚膽戰?“人言為信”,如果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信任,總是彼此說著大話、空話、假話,那麼我們的社會將會被猜忌佔據,社會也將陷入一片混亂。親人之間失去信任,談何家庭和睦﹔買家與賣家之間失去信任,談何買賣交易﹔百姓與官員之間失去信任,談何為民服務。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都離不開信任的支撐,失去了信任,整個社會將會頃刻垮塌。
是什麼原因導致社會總體信任降到了“不信任”水平?我們應該怎麼樣去扭轉這種頹勢,把不信任拉回到信任的水平線上,甚至更高、更好。
隨著社會轉型期的到來,人們逐漸脫離原來的熟人社會形態,改變了原來的信任格局,人際信任下降是自然的結果。由於社會轉型中市場經濟秩序不完善,法律法規不完善或得不到很好執行,欺詐行為時有發生。在資訊發達的今天,人們獲得了更多的間接上當受騙經驗,這一切使得人際信任不斷降低。而由於一些政府官員的不作為、亂作為或貪污腐敗等,造成了民眾對基層政府、政法機關的信任度不高。
2009年,“三鹿毒奶粉”事件已經把食品企業的誠信缺失推向極致,接下來不斷曝光的染色饅頭、皮革奶、地溝油等食品安全事件更是讓消費者和企業之間毫無信任可言。近年來,讓公眾頻頻質疑的還有政府或相關機構組織行為透明度不高、官員的貪污腐敗、政府部門的不作為等。這些都成為了社會信任惡化的注腳。
面對如此惡化的信任危機,我們不能無動於衷,要想盡一切辦法去恢復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去架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橋梁,這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我們建設和諧中國的根本。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華夏民族最崇尚的品質,已傳承數千年。我們應繼續傳承並發展這一優良傳統,把誠信教育融入到每一個人的生活、工作中去,營造出一個人與人之間彼此信任的氛圍。同時,要挽回社會誠信,必須依靠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嚴格執法,提高違法成本。在中國,誠信的維系主要靠道德約束,法律的威懾力還遠遠不夠。國家應對違背誠信的行為予以堅決的打擊,與人們生活和健康息息相關的食品、藥品行業,要加強監管,出現任何不誠信行為,都要對其進行法律的制裁,並加大懲治力度。對政府和相關機構背信、失信、權力濫用的行為,要做到及時發現、整治,並對相關責任人予以處理,尤其是在治理貪污腐敗方面,決不能心慈手軟,要讓貪官們知道“莫伸手,伸手必被抓”。隻有這樣,社會監督才會不斷完善,政府公信力才會不斷加強,群眾也才會越來越信任政府、信任國家。
信,國之寶也。隻有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家庭才能夠和睦,社會才能夠和諧,國家才能夠安定。和諧中國需要信任,莫讓信任成為一種“奢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