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罗志军:关于《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4】

2015年11月25日10:54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关于《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第四,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江苏经济比较稳,得益于创新抓得早、抓得实。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科技创新,更加需要理清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建议稿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我省产业升级的一大关键支撑,强调面向产业的科技创新,强调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从背景条件来说,顺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瞄准国际领先水平,致力于提升江苏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层次和竞争力;体现江苏在国家创新战略大框架下的分工和特色,与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错位发展,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做出贡献;立足我省现阶段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发挥科技资源丰富、研发力量雄厚、创新平台较多的综合优势,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前列。从目标定位来说,通过构建创新水平与国际同步、研发活动与国际融合、体制机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使江苏成为企业主体创新活力充分释放、科技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创新功能健全、区域创新协同有序、创新创业活力充分激发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为重大产业原创性技术成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高端人才、高成长性企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在全球产业科技创新格局中跻身先进行列。从实施步骤来说,计划总体分“三步走”,第一步,经过5年左右努力,到2020年基本形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中等水平;第二步,经过10年左右奋斗,到2025年形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的核心功能,成为全球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全面达到或超过全国2025制造业目标,部分创新指标跨入创新型国家先进行列;第三步,到2035年左右,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前不久,中办调研组对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情况进行了回访调研,建议授权我省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授权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参照中关村,探索适合创新一体化的新政策、新机制和新模式。这对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强沟通对接,细化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实施,推动各项试点政策尽快落地见效。

第五,关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是立省之本,如果大而不强,就会成为“泥足巨人”。面对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新调整和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新挑战,江苏必须前瞻布局、主动应对。在《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中,我们明确通过10年努力建成制造强省。建议稿提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这是我省产业转型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支撑,就是要以推进智能制造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省,使江苏制造业发展在中国制造中走在前列,若干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建议稿对相关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并提出具体工作抓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实施企业制造装备数字化更新换代和改造提升,实现“数控一代”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推动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应用智能制造装备,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实现智能生产。另一个是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推动企业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关键环节互联网技术应用全覆盖,大幅提升网络制造和智能服务水平,特别是提高运用互联网进行市场营销的能力。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大家对此认识高度一致,认为时机和条件都很好。我们要像前几年抓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一样,抓好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做到有政策支持,有考核要求,有奖励措施,力争尽快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六,关于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城镇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与城镇空间布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前者是经济内涵,后者是空间载体。建议稿对这两个布局作了厘清和进一步明确:区域生产力布局上,大的思路一以贯之,就是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同时要全面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等重大国家战略,加快建设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经济带,推进宁镇扬、锡常泰、(沪)苏通融合发展,推动淮海经济区和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建设。需要强调的是,沿海、沿东陇海线地区在新一轮国家区域发展大格局下,地位作用进一步凸显,发展机遇多重叠加,“十三五”时期要摆上更加重要位置,加大支持推动力度,加快振兴崛起步伐,更好发挥拉动苏北发展的增长极、增长带作用。城镇空间布局上,建议稿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新型城镇化,充分发挥南京、徐州、苏锡常都市圈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沿江城市带、沿海和沿东陇海线城镇轴,充分发挥沿运河城镇的文化、生态、旅游功能,合作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这与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产力布局是衔接一致的,有利于促进人口、产业、要素集约集聚,以空间布局优化支撑区域协调发展。

衡量城镇化的健康程度,一个重要指标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全国的目标是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需转户1亿人左右,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根据我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67%左右。按2013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57.1%测算,年均需提高1.4个百分点,累计转户800万人左右、占全国8%。这是全面小康惠及更多人口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对全国城镇化发展的责任和贡献。江苏是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苏州是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地区,我们要抓住机遇、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更大突破、积累更多经验。同时要看到,江苏城镇化发展到这样的水平,苏南一些地区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分类指导,积极稳妥推进。

第七,关于推进新一轮脱贫帮扶工作。建议稿明确在巩固脱贫奔小康成果的基础上,实施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这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必须下大力气补齐。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2300元,2014年按现价为2800元,按照这个标准,全国还有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国脱贫标准约为人均4000元。江苏扶贫标准高于全国,脱贫步伐快于全国,按照我省脱贫奔小康工程的部署,全省今年4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将全部脱贫,“十三五”时期重点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建议稿明确了“标准再提高、重点再聚焦、内涵再拓展、底线再织牢”的基本思路。主要考虑是,按照“两个6%”确定扶贫对象,即6%左右的乡村人口确定为相对贫困人口、6%左右的行政村确定为发展能力最薄弱村,主要聚焦苏北重点县(区)和集中连片地区。对苏中、苏南一些地区的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也要给予关注。中央提出到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我省确定的重点县(区)和集中连片地区,要提前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即将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要求,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切实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及时有效解决返贫问题,确保贫困人口脱贫底线兜得住、成果过得硬。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