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川,1944年生于西安,祖籍河北省束鹿县,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先后入选第四、七、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陕西省第四届文联副主席,陕西省美协名誉主席,陕西长安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陕西省政协委员。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高研班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西北大学客座教授。国务院授予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第二届陕西文艺大奖艺术成就奖”。
《戈壁春居》
1971年,赵振川(后排右)、赵季平(后排左)与父亲赵望云(前排右)、母亲杨素芳合影。
1981年,赵振川与方济众(右)到医院探望石鲁先生(中)。
1982年,赵振川与黄胄(左)、方济众(中)在一起。(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在多年下乡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我觉得到生活中去犹如泡酸菜,菜需要浸泡在菜坛中一段时间方可变为酸菜。如果只是在酸汤中沾一下就拿出来,菜是不会酸的。深入生活也是这个道理,到一个地方去写生,也需要待一段时间并尽可能再次下去,三番五次地体验,才能谈得上对一个地方的了解,才有可能画出这个地方的味道,找出特有的笔墨及形式语言。”
翻阅国画家赵振川的诸多评论文章,引用他上面这段话的概率十之七八。
绘画与泡菜,本来风马牛不相及。可对于已过悬车之年的赵振川来说,这种比喻,却是他自己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悟。
“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画室中,当讲出这句“长安画派”的经典口号后,赵振川略微停顿,沉思片刻,时空中,刚刚还兴风作浪的嘈杂瞬间湮灭,变得凝重而安静。
几杯红茶置于案头,香气已经有些弥漫开来。
聆听者大都屏住了呼吸,或欲言又止,或低头静默,众人都在等待这位满头银发的画者,讲述他从艺50多年来的酸甜苦辣。
赵振川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想起了自己的师友,想起了自己“一待就是八年”的陇东山区。
![]()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