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新春天
——感受新鼓舞,掌握新规律,与百姓生活同频共振
“一个文艺创作的新春天已经到来了!”会前、会中、会后的采访中,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参加省委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艺术家们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关键是要静下心来,创作出真正的精品。”长期浸淫于文艺创作一线的程蔚东深有体会地告诉记者,伟大的时代应该有伟大的作品,衡量一位艺术家的成就,看的不仅是有作品数量,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而要创作出精品,文艺工作者必须要有冷静的头脑。只有静下心来,才能融入到人民和生活中去。
对精品创作的关注,也是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依芳最大的共鸣。这样的座谈会,令她再一次感受到鼓舞和鞭策。这些年来,华策影视以真善美的价值观为底线,以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为核心竞争力,一直坚守精品创作原则,生产了一批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作品,比如今年,华策影视就有3部作品《国家命运》、《推拿》、《听风者》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赵依芳说:“现在,我们又处在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文化企业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需要我们更加传承先辈智慧、中华文明、艺术生命、思想哲学,推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创新生产更多体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影视作品。”
在徐永辉看来,文艺作品的主题是灵魂所在。要把镜头对准这个伟大时代的进步和真善美,用镜头讲好中国故事,要突出发现、创作体现当代中国精神的作品,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用好作品鼓舞广大人民的斗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拥抱文艺创作的新春天,最重要的就是要接地气。”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得主黄亚洲说,“人民大众是文艺的需求者,也是文艺的评判者。文艺创作的脉搏要时刻保持与百姓生活同频共振。”
“繁荣当代文艺,一定要研究互联网,将文艺放到时代的语境中,研究文艺传播规律。”程蔚东认为,文艺工作者一旦掌握了新的传播规律,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作家通过新媒体手段,第一时间与读者进行点对点式的沟通;比如电视剧通过由电视台和视频网站同步播出,积累人气,利用相关大数据开发衍生产品等。”
传统并非不创新,古典并非不时尚。2012年,“小百花”将德国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的名著《四川好人》改编成新概念越剧《江南好人》搬上舞台。今年6月,历时一年打造,云集原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小百花人”的新编越剧《二泉映月》,以既有探索新意又满含诗意回归的姿态,打响了浙江小百花越剧院 “三十而立”庆生系列演出的头阵,以艺术为情怀,舒展出精神的企及,在传统抒情与现代思辨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在这次省委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一边听一边思考,共鸣和收获都很多。他说,习总书记曾说过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其实也提出了一个文化发展的大命题:青山绿水,谈的是经济与生态;乡愁,则谈的是文化,是对我们民族自身文化价值判断的再思考。
也因为这种思考,如今的他一大半工作重心转向乡村计划,去改造修缮那些有着真实生活形态的建筑,去做乡村新农居建设,“这是最着急的事情。”
不知不觉中,在热烈的气氛中,150分钟悄然过去。除了9名文艺工作者,许多与会代表都没有来得及发言,尽管如此,能亲身参与省委文艺工作座谈会,感受省委对文艺工作的重视,依然让艺术家们激动万分。“振奋”、“鼓舞”成为记者采访时频频听到的词汇。采访中,记者看到微笑一次次绽放在他们脸上,那是他们从内心迸发出的喜悦:“坚守文艺事业是值得的。”(记者 吴孟婕 李月红)
![]() |
相关专题 |
·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