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有创新
——站在新起点,面对新挑战,为作品赋予时代感召力
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创新是时代命题。全新的艺术发现、艺术角度、艺术表现,全新的观念、内容、风格,全新的语言、体裁、技术,推动了文艺形态、文艺类型的创新,拓展了文艺创作空间和传播渠道,为作品赋予了时代感召力。如何将地域优秀文化传统转变为具有当代艺术品质的大众审美需求,把一种艺术现象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参加省委文艺工作座谈会的代表纷纷畅所欲言。
作为创建于1984年的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现任掌门人、三度“梅花奖”得主,茅威涛有话要说:“‘小百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浙江当代文化创新的重要标识。30年来,我们一直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我们在浙江最偏远的地区搭台进行广场演出,一场演出的观众最多时超过3万人次,也在欧洲最古老的艺术节——德国威士巴登五月国际艺术节上赢得德国观众的感动和喝彩;我们在新加坡商演时创下国内戏曲院团境外演出单场最高票房纪录,也为农民工、残疾儿童、敬老院老人做公益演出而分文不取。凡此种种,体现了‘小百花’人在当今戏剧舞台上的责任和使命。站在新起点,面对新挑战,文艺工作者不仅要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更要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
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文艺吹响了前进的号角。
在受益于便捷通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同时,知名网络作家曹昇也进行了思考和内省:“随着商业化介入,网络文学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对网络文学作家来说,既是好事,同时又要加以警惕。市场带给创作者财富的同时,又给创作者套上了枷锁,必须承认,有些创作者成了市场的奴隶,创作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而是为了粉丝的追捧以及眼前的名利。”
所谓经典,占领的不是暂时的市场,而是要留给几代人以及后世长远的记忆。“向往光明是人类的天性,表达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作品,必然会受到读者和市场欢迎。”作为省网络作协副主席,曹昇在座谈会上向同行们发出了号召:“与其成为市场的奴隶、被牵着鼻子走,不如成为创作的主人,写自己想写的、有良知的、能带给人们美好和希望、让人们看到梦想就在前方的作品。一名网络作家如果能在有限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一部或几部能被读者珍藏、珍惜、长久记忆的好作品,那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1997年3月,杭州《宋城千古情》推出,截至今年12月2日,已累计接待观众5000万人次,旺季时每天上演9场还一票难求,成为目前世界上年演出场次最多和观众接待量最大的剧场演出;2013年9月,千古情系列篇——《三亚千古情》首演,开业第一年收入即突破1.6亿元,净利润8200万元,成为海南省“亩产含金量最高”的文化产业典范;今年,《丽江千古情》、《九寨千古情》首演,均在当地激烈的演艺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从旅游演艺到城市演艺,从线下到线上,从国内到海外,20年前诞生于杭州的中国首家演艺上市公司——宋城演艺,谱写了充满惊叹号的演艺编年史。
“不过就是一部舞台剧,凭什么你们的演出能那么牛?”这些年来,这样的问题在无数个场合被抛给“千古情系列”总导演、宋城集团董事长黄巧灵。座谈会上黄巧灵再次提及起成功背后的原因,那就是良好的环境、时代的推动以及继承和创新。
“弘扬真善美一定要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任何一种表现手段,任何一种艺术形态、艺术形式和艺术门类,只要能服务于我们的主题,能让群众认可,我们都不拒绝。”在黄巧灵看来,一部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必须吸收国际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只有永远有新鲜元素补充,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才能在市场上产生持续的吸引力。
当然,在“千古情系列”好看的舞台效果背后,不仅需要艺术创作技巧,更需要的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孜孜追求、对市场和观众的尊重甚至是敬畏。“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同时也必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黄巧灵说。
在艺术创新之路上,扎根文化、扎根生活,精心演绎着中国文化的根与魂——这是艺术的学问和门道,也是文化企业的理想和担当。
![]() | ![]() |
相关专题 |
·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