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无愧时代的作品

浙江省委文艺工作座谈会侧记

2014年12月22日11:05   来源:浙江日报

原标题: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无愧时代的作品

  文艺有温度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抒写实现中国梦的征程

  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这一铸造灵魂的工程本身,也发轫于我们火热的生活、脚下的土地。

  一位摄影工作者,一部相机,半个世纪以来,在一声声清脆的快门声中,记录下解放后杭州一户普通家庭五代人的命运变迁,也记录下了翻天覆地般的时代进步。他,就是省摄协原副主席、浙江日报高级记者徐永辉。

  “不管时代怎么发展,文艺工作者走基层、到群众中去交朋友、走群众路线的法宝千万不能变。只有心中装着人民,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准确反映他们的需求和心声,创作出积极向上的好作品。”会场上,徐永辉边说边展示着手中的照片,他身旁的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省电视家协会主席程蔚东看得很真切,频频点头。“革命战争年代中,农民群众勒紧裤带把节约下来的粮食支援前线;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老百姓流血流汗,提前完成一个又一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这一切巨变,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把它们留在镜头里。是人民创造了时代!”

  对此,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鲍贤伦也有同感:“两年来,我们的‘浙江书法村’建设暨书法服务活动,受到基层老百姓热烈欢迎,送作品时人山人海,听讲座时难得安静,评点作品时争先恐后——与其说是书法家‘送温暖’,不如说是农民兄弟们回馈给我们强烈的‘幸福感’。”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聆听省委书记夏宝龙的讲话,结合浙江书法工作的实践,鲍贤伦深感责任重大:“因为工具简便,书法已成为不分身份、年龄、性别且广受欢迎的大众化艺术实践方式。书法家有责任、有义务‘推波助澜’,让书法与人民大众的关系近些、再近些,全民书写,翰墨天下,对养成健全人格、弘扬中华文化,功莫大焉。”

  文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始终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当下,文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抒写和见证着实现中国梦的历程。

  “我的学校是乡村,我的老师是农民。40多年来,我凭着自己的爱好和感觉,在演出中锻炼、在实践中提高。”“长期在乡村演出,好比天天在农村体验生活,写农民想说的,唱农民想听的,在百姓中汲取营养,再到乡村中回报收获,我创作的绍兴莲花落是‘野生’的,不是‘圈养’的。”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翁仁康的发言与他的作品一样,深入浅出,质朴中透着民间智慧和幽默:“近年来,浙江曲艺人不但自己深入田间、地头、山区、海岛,还想方设法把全国的精品活动请到浙江乡村来落户。今年9月到11月,我带着曲艺‘轻骑兵小分队’,到全省多个文化礼堂演出了20多场,2015年元旦、春节期间,我们还要再巡演20场。为人民服务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我们地方曲艺一旦离开乡村,会找不到回家的路;一旦脱离百姓,一定会两脚腾空。”

  为了参加省委文艺工作座谈会,正在广州出差的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得主、作家陈海飞匆匆打“飞的”赶回杭州。“夏书记如数家珍地说到古典诗词、曲艺书画,说到我们浙江历代的文化、文艺名人,不仅十分‘接地气’,也让我们深受鼓舞。”陈海飞的笔记本上,记满了这次座谈会上动人的“闪光点”:“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是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打造精品力作,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要“通过更多更好的作品来讲述浙江故事”,“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真正使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养分渗透到全省人民的内心深处”……

  “夏书记的话,让我想到了我创作的反映浙江四明山抗战的长篇小说《回家》、描写浙江诸暨走出去的地下工作者梅娘的小说《捕风者》、讲述投身革命的兰溪妇女工作队队长故事的《往事纷至沓来》……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作品,我都要求自己以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创作的态度,百分之百地投入。”陈海飞说。

  走出会场,越剧表演名家、一级演员王滨梅和她的同事们仍沉浸在巨大的鼓舞中。作为戏剧大省的浙江,一方水土活跃着四五百家民营剧团;作为浙江越剧团看家戏,《九斤姑娘》从田头走来,走过百年,走出国门,“扎根生活的艺术,最是常青。”

  “如果我不去偏远海岛体验生活,不见到吴大姐,听不到乡亲们的声声呼唤,难以想象我念出来的台词是个什么样。”这是新作《我的娘姨我的娘》带给王滨梅最大的体会,“无数场演出,无数次体验,让我真正理解了吴棣梅为何能在海岛上坚守40年。”

  艺术从生活中来,艺术到人民中去。身为“梅花奖”得主,王滨梅“绽放”的舞台并不总在那些镁光灯聚焦的地方。节假日是她最忙的时候,每年春节,她都会坚持与同事送戏下乡,十年如一日。但王滨梅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自我提升,更在于把艺术之美带到百姓中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杨丽娜)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