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省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全省人民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一)健全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人民团体要在普法教育中发挥职能作用。实行“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和法律人才库建设。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普法教育考核评估、督导监督检查机制。
(二)深入推进“法律七进”。推进法律进机关,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社会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院校、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落实公职人员学法用法考核制度及任期内依法行政情况考察制度,在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普遍设立公职律师。推进法律进学校,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列入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实现教材、师资、课时、经费、考试五落实,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平台建设。推进法律进寺庙,加强汉藏“双语”宣讲团建设,建立法律进寺庙大宣讲机制,旗帜鲜明地讲清僧尼是公民、寺庙是基本社会单位,以及法律与戒律、守法与持戒的关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进法律进乡村,深入开展“法律服务进万村”活动,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健全便民法律服务联系制度。推进法律进社区,开展法治创建和“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针对重点人群分类开展普法教育。推进法律进企业,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和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完善公司律师制度,促进企业依法诚信经营管理。推进法律进单位,健全“谁主管谁负责谁普法”制度,制定各单位普法工作规划、年度计划、实施方案和考核细则,督促各单位切实加强法治宣传。
强化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对象、不同时期重点,组织专家学者分门别类编写普法大纲和普法读物,分层级分类别分对象开展普法工作。强化责任主体,完善落实每个“进”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对“进什么、怎么进、谁来进”作出明确规范,制定落地见效措施。
(三)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鼓励法治文化作品创作与推广。完善公共场所法治宣传教育设施。引导各类媒体开展法治文化传播活动。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形成全民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社会风尚。
(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遵循公序良俗,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发挥法治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作用,引导人们牢固树立有权利必有义务的观念,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七、深入推进社会依法治理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深入系统研究新时期社会治理创新的深层次矛盾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依法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一)完善现代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对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措施等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强化主体责任,完善工作制度,健全检查督促和执行责任追究机制,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化、常态化、具体化、法治化。
全面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科学划分调整网格,加强网格员队伍建设,健全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建设跨部门、跨层级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依靠网格化管理主动发现矛盾、化解矛盾、提供服务、解决问题。
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加强社会组织培育,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创新,强化社会组织活动监管。建立健全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帮教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的机制和制度。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发挥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行为引导、规则约束、权益维护作用。加强在川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引导监督其依法开展活动。
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立完善群众议事、社区听证、工作评议、民情恳谈等制度,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探索推进社会信用立法,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和司法公信建设,健全企业信用自律机制和信用风险防范机制,完善公民守法信用记录,教育引导公民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制度。
推进多层次多形式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扎实推进法治示范创建活动,深化基层组织、部门、行业依法治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整合利用、依法规范各类社会治理资源。
(二)健全依法维护群众权益和化解纠纷机制。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和救济救助机制,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强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建设,推进调解、综治、信访相结合的诉非衔接和检调对接,健全轻微刑事案件和解模式。
(三)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隐患排查治理、预防控制、源头管理和技术标准体系,强化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专项治理。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和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四川建设,用制度固化基层平安建设经验,支持平安中国示范区建设。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影响社会安定的问题。强化群防群治队伍建设。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涉黑犯罪、邪教、黄赌毒、侵财型犯罪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依法强化重点问题治理。加大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涉及金融安全、历史遗留问题等重点问题的依法治理力度。严格执行食品、药品等质量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健全流动人口服务和动态管理工作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特殊人群监测、预警、救治、帮扶、服务、管理制度框架。依法治理网络环境,加快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完善网络安全防控体系,健全舆情监测、分析、研判、处置机制,构建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工作格局。
(四)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完善“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网络。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加强法律服务市场监管。着力把成都建成西部法律服务中心。
(五)推进藏区依法治理。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基本原则,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依法保护群众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宗教活动,加快推进藏传佛教寺庙依法管理长效机制建设。
相关专题 |
· 聚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