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军队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
■解放军艺术学院 胡 可
我是一名离休多年的军队文艺工作者,能参加今天这个座谈会,感到十分荣幸。
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让我联想到72年前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那次《讲话》针对当时延安文艺界的具体情况,在文艺“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群众服务”的问题上统一了大家的思想。我是1943年读到《讲话》的。那时,敌后晋察冀根据地正处在反“扫荡”当中,在行军途中大家听读了刊登在《晋察冀日报》上的《讲话》全文。我们几个搞创作的同志特别受鼓舞。当年的战友吴畏同志跟我说,他脑子里思考的一些问题,大家讨论的、争论的一些问题,如今有了答案。他决心把正在进行的这场反“扫荡”作为深入生活难得的机会。可惜的是,在这场反“扫荡”中,他所在的小组被敌人包围,突围中他不幸牺牲,惨死在日寇的刺刀之下。当年我们的文学组10个人,有4个人在战争年代献出了生命。两位同志牺牲在“对敌政治攻势”之中,还有一位牺牲在保卫延安的战斗中。联想到一生中多次跟随部队战斗的经历,常常觉得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在替战争中牺牲的同志接受人民的馈赠和给予的荣誉。我们不应忘记我们的誓言,不应忘记我党我军文艺工作的宗旨。今天读习主席的重要讲话,感受最深的就是与当年毛主席的讲话一脉相承,特别是习主席在福建古田召开的全军政工会议上强调,要弘扬我军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许多话振聋发聩,作为一名文艺老兵,我内心十分激动振奋。
为了提高自身的觉悟,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我军十分重视宣传文化工作,十分重视用文学艺术的手段教育部队,用唱歌演戏活跃部队。红军时期,我们党和军队的许多领导人亲自编戏,亲自登台演戏,至今传为佳话。当年中央苏区演出话剧《庐山之雪》,聂帅、罗帅都上台扮演角色,罗瑞卿同志更是著名演员。我军流传下来最早的话剧剧本《年关斗争》,作者是写《可爱的中国》的赣东北红军创始人方志敏同志,中共苏区写过大量剧本的钱壮飞同志、胡底同志、沙可夫同志、李伯钊同志,今天已少有人知道。举这些事例,是想说自有这支军队以来,就有军队文艺工作,就有宣传队,即后来的剧社、文工团。军队文艺工作作为我军政治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受到重视。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生活那么艰苦,斗争那么残酷,但分区以上都有剧社。当年解放区文艺之活跃,歌曲、剧目之丰富,被后来的文艺史家称为“历史的奇观”。记得新中国成立前夕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演出的剧目《刘胡兰》《炮弹是怎样造成的》《不要杀他》《子弟兵和老百姓》等,大都是军队文艺工作者的作品。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军的文艺工作已成为我国整个文学艺术战线重要的组成部分,革命军人的形象开始成为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军旅歌曲开始进入校园、进入广播。建军80多年来,我军已经拥有了一支包括各艺术门类的文艺队伍,这支文艺队伍正在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作出贡献,并已经成为我们整个国家文艺队伍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成为在遵循党的文艺方向上最坚定的队伍。
我军文艺工作有着自己极为宝贵的战斗传统。每个文艺团体都有辉煌的历史,都有代表作品、代表人物,有的团体从红军时期延续至今,建有历史功勋。许多团体都举行过纪念活动,出版过纪念图册。我军不少文艺工作者经历过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少同志离退休后以回忆录的形式记述了自己的战斗历程。几十年来,我军文艺工作的丰富史料没有专门的机构来收集、保存,正在不断流失。在这个会上,我想提个建议,希望把我军文学艺术工作史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有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希望军事博物馆有展览军事题材文艺作品和我军文艺史料的展厅,展览反映军事斗争和军人形象的美术作品和戏剧影视作品,播放军队歌曲,使我军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上广为传播。
接好红色传统的接力棒
■总政歌舞团 雷 佳
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让我们年轻一代的文艺工作者深受鼓舞。我是2002年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考入总政歌舞团的,与在座的前辈相比,是一名新兵。身处在这个光荣的团队,在倍感骄傲与自豪的同时,也深感压力和责任。我常常问自己,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无愧于这个光荣的团队,我该朝什么方向努力,才能成为无愧于强军事业的新一代文艺战士。
翻开我团61年的历史,老一辈艺术家们积淀的为兵服务、为战斗力服务的优良传统,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我穿上军装的第一天,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学习团队光荣历史。当我看到前辈们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用竹板、笛子、二胡等简陋乐器,为战士们歌唱表演时;当我看到在老山前线的猫耳洞里为战士歌唱的照片时;当我看到在“’98抗洪”大堤上,与战士们手挽手,共同唱响《抗洪大军歌》时,这一个个历史画面,让我内心深受震撼。
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我跟随几位前辈艺术家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慰问演出。在废墟上,战友们举起缠着纱布的右手向我们敬礼。那一刻,我热泪盈眶。2011年3月,我们乘坐补给舰赴南沙慰问演出,途中遇上特大风浪,船身剧烈的摇晃让我们每个人面色蜡黄、头晕目眩、呕吐不止。抵达岛礁后,没有舞台,没有灯光,没有音响,我们就在烈日暴晒下的裸露礁石上,为战士歌唱,嗓子哑了,心却火热。因为,我们深深知道,为战士歌唱就是在歌唱光荣,歌唱牺牲与奉献!
一路走来,我深深感到,那些无私奉献、扎根基层的官兵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是我艺术生命的源泉和不竭动力。只有深入部队、心系基层、情注官兵,才能在强军实践中实现价值;只有和官兵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把姓军为兵的红色基因融入艺术人生、化为精神血脉。
总政歌舞团是一支代表着全国全军一流艺术水平的文艺团体,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军旅艺术家。正是前辈们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执着追求,奠定了今天团队的卓越地位。从他们身上,我受益匪浅。对此,我有一段深刻的记忆。有一次,我同一位前辈艺术家同台演出,虽然只唱一首歌曲,而且是她演唱过千百遍的代表作,可为了在舞台上短短五分钟的完美呈现,开演前一个多小时她就把演出服穿戴整齐,对着镜子一遍一遍反复练习,再也没有坐下休息。当走上舞台,她的每一个步伐、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都表现得细致入微。演出结束后我问她站这么长时间累不累,为什么不坐下来休息,她说:“坐下来,演出服就会弄出褶皱,影响舞台形象。”前辈艺术家“艺比天大”的敬业精神,让我至今难忘,成为了我艺术道路上的座右铭。
每一个年轻人都满怀着理想和追求,憧憬着未来和希望。作为年轻的军队文艺工作者,要坚守艺术理想和艺术良知,只有努力接好红色传统的接力棒,把艺术追求与献身强军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实现个人理想与实现强军目标的宏大伟业结合起来,天地才会更广阔,人生才会更精彩。
直面强军实践 反映官兵心声
■总政话剧团 王 宏
我们总政话剧团建团61年来,不管形势任务怎么变,姓军为兵的性质宗旨始终没变,从反映革命战争的话剧《万水千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到反映新形势下人民军队火热生活、英模人物的话剧《生命档案》《生命宣言》,始终坚持面向部队、面向基层的创作道路,说兵事、演兵情,团队常年深入战地前线、边防哨所、洞库海岛巡回演出,赢得了广泛赞誉和好评。
我们的笔就是战士的枪,我们的舞台必须打造反思矛盾问题、服务练兵打仗的文艺战场。我们经过反复慎重研究感到,抓问题才能有出路,攀险峰才能登高峰,演真事才能出真知,写真人才能出真情。我们的作品必须真正触及部队训练的深层次矛盾,而非隔靴搔痒、卖乖买好,这不但是备战打仗的生死之道,也是军旅话剧的存亡之道。于是,我们开始以是非分明的决心、勇于批判的精神、反省反思的视角来创作排演话剧《兵者·国之大事》。
我们与参演官兵一道千里奔袭,拜作战参谋为老师,恶补军事课,最终以充满安全隐患与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演习方案为戏剧蓝本,大胆把演习中红蓝军各种问题摆在台面上深入探讨。在创作过程中,我们的团队也有争论,要不要挖得这么深、批得这么不留余地,写得这么不近人情。但我考虑,在这个所谓“轻文艺”日盛的时代,能否以艺术的手术刀,把长期积淀的症结作最深层次的剖析,是对我们军队文艺工作者的真实检验。我告诉全体创演人员,我们总政话剧团就是要有用身体滚雷的精神,为军旅舞台艺术的突破开出新路。经过1年8个月的艰辛努力,话剧《兵者·国之大事》终于立在舞台上,该剧不仅得到了各级领导、业内专家的充分肯定,公演后在部队和社会上也引起了强烈反响,一致评价这部戏有兵味有战味,真实客观,问题尖锐,发人深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前,军队政治文艺工作必将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集中力量直面强军实践,创作出更多正面描写军事斗争准备的优秀作品。明年开始,我们还将创作排演赞颂军事科技人员研制北斗导航系统的话剧《北斗·北斗》,以及关注人民海军发展壮大的第三部话剧《在甲板上起飞》,目的就是要倾尽全力去打造一部部高扬主旋律、讴歌新时代、弘扬正能量的强军力作,来反哺这个伟大的时代。
前几年母亲父亲先后去世,那时我都因为身在部队的任务一线,没能回去送老人最后一程。搞了一辈子艺术创作的老父亲在临终前的特殊举动,让我终生难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在电话的那边故意用尽力气大声说话,他说你听听,我很好,完成任务回来看我吧。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是他生命中最后的一句话。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这是父辈的希望。在今后的时光里,我会继续努力,用一颗兵心、一腔兵情,描绘好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强军岁月、讲述好一幕幕感天动地的强军故事、展示好一个个辉煌瑰丽的强军影像。这条路,我们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