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李捷:邓小平与改革开放的启航

2014年10月15日15:2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二、总结经验,继承发展,形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时光从十二大再向后移 5年,即 1987年。这 5年间,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初步考验,改革正在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科技教育等领域全面展开,迫切需要从顶层设计上明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形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坚实的国情基础和理论基础之上。这同样凝聚着共和国取得的成功喜悦和付出的沉重代价。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看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作出了哪些重要论断,然后再看这些论断同总结经验、继承发展有什么样的关系。

第一,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二)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三)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第二,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深入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一)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二)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三)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为了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第三,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科学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新发展,它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不能以僵化的观点看待四项基本原则,否则就会怀疑以至否定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也不能以自由化的观点看待改革开放,否则就会离开社会主义轨道。(三)在初级阶段,在我们尚未摆脱不发达状态之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将长期存在。如果思想僵化,不改革开放,就不能更好地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也就会在实际上助长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滋长和蔓延。排除僵化和自由化这两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影响,将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由于“左”的积习很深,由于改革开放的阻力主要来自这种积习,所以从总体上说,克服僵化思想是相当长时期的主要任务。总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第四,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完整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我国的经济建设,肩负着既要着重推进传统产业革命,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必须经过长期的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奋斗。(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经过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将近 10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完整形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的形成,既为改革开放规定了正确航向,也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出了具有跨越意义的决定性一步。

这条基本路线的形成,既是邓小平科学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结晶,也是邓小平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结晶。

邓小平是怎样总结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的呢?

首先,明确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大锅饭也不是社会主义。

邓小平指出:“‘四人帮’提出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 (《邓小平文选》第 2卷,第 191页。)“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邓小平文选》第 3卷,第 116页。)“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 2卷,第 231页。)“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邓小平文选》第 3卷,第 63—64页。)

第二,明确了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和中心工作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邓小平指出:“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邓小平文选》第 2卷,第 231页。)“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邓小平文选》第 2卷,第 311页。) “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文选》第 2卷,第 314页。)“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邓小平文选》第 3卷,第 141页。)邓小平还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邓小平文选》第 3卷,第 63页。)

第三,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要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就指出:“现在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步伐,并且为此而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组织措施。”“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邓小平文选》第 2卷,第 135—136页。)

改革开放启航之后,邓小平又许多次强调改革对中国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邓小平文选》第 3卷,第 113页。)“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邓小平文选》第 3卷,第 118页。)“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邓小平文选》第 3卷,第 131页。)

第四,明确了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毛泽东思想,把坚持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邓小平指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他还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是这样,建设也是这样。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邓小平文选》第 3卷,第 291—292页。)

第五,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

邓小平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现代化问题上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这两个重要概念,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邓小平文选》第 2卷,第 237页。)

邓小平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指出:“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来访时我同他首次谈到的。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中国现在有十亿人口,到那时候十二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一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邓小平文选》第 3卷,第 64页。)“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年到五十年,力争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邓小平文选》第 3卷,第 77页。)

事后的实践证明,以上这五条总结,对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推动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有了这五条,既同传统社会主义相区别,又能自觉抵制各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错误思潮;既坚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探索的积极成果,又吸取了沉痛教训,并能确保永不再犯。

(责编:张湘忆、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