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摘编

(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

2014年08月20日10:23    来源:中央文献研究室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关于党的组织建设

我们的干部,特别是各部门的骨干分子确实太少,能力不够,需要加强教育,提高现有干部水平,特别是在群众中培养大批新干部,以克服干部不足的困难。

——《在西南局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提纲》(1950 年2 月6 日),《邓小平文集(1949—1974 年)》上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46 页

我们党内也有另外一种党员,他们入党的动机是不纯的。他们入党,不是来革命,不是来为人民服务,而是因为共产党已经成为领导国家政权的党,想利用共产党员的地位来达到他们贪污腐化、升官发财、营私舞弊,甚至保护封建势力、压迫人民、破坏革命的目的。这种人在我们党内虽然不多,可是他们的行为对于我们的革命事业有不少的损害,我们应该有所警惕。对于那些由于胜利冲昏头脑,以致迷失方向、产生蜕化思想的同志,应该热忱地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把他们从泥沼中挽救出来;但对于那些暗藏在党内的阶级敌对分子,对于那些屡经教育不知改悔的贪污腐化分子,就必须在精细审查之后清洗出去,以保持党的纯洁性。

——《在西南局、西南军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九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50 年7月1 日),《邓小平文集(1949—1974 年)》上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100 页

我们觉得,一个胜利了的党对于党员的要求应该更严格些。我们有一批党员的觉悟确实太低,这只能逐渐地而且主要从教育中加以提高。但如果我们不在党的组织上采取严肃的态度,就不可能使党员水准即共产主义的水准逐渐地获得提高。对于个别品质恶劣的人,对于若干完全不合乎党员条件的人,对于混进来的阶级异己分子,谨慎地、个别地清洗出党是必要的。

——《关键是把党的组织整理好》(1950 年9 月11 日),《邓小平文集(1949—1974 年)》上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136 页

首先要明白我们的党是什么党。马列主义规定,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员不管来自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必须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必须合乎共产党员的标准。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这一点是必要的。在我们队伍里有若干党员没有弄清楚这一点,他们企图把党的水准降低。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新民主主义社会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假如我们不把党的性质弄清楚,是无法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

——《发展和巩固西南党的组织》(1950 年9 月26 日),《邓小平文集(1949—1974 年)》上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140 页

到西南后我们忙于行政,党的组织松懈,支部工作没人做了,坏思想、坏作风就腐蚀我们党。今天个别的、少量的清洗,以一个典型教育大家很有必要,这会使我们党更健康。

——《发展和巩固西南党的组织》(1950 年9 月26 日),《邓小平文集(1949—1974 年)》上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144 页

整理和发展党组织都是建立在教育基础上的。清除个别不符合条件的人是必要的,但绝大多数人应该通过教育来加强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有的不知道什么是共产党,不知道共产党员的责任、任务是什么,不知道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意义。有的乱搞男女关系,纪律检查委员会不得不管,我们必须把这种人从“防空洞”中拉出来。党内还存在“革命这么多年应该照顾”的思想。把资格作为提拔干部的原则就错了,马列主义和党中央的文件中只有德、才二字,如果讲资格,就会阻碍我们提拔新干部。一个区级干部搞一个厂比地级干部搞得好,我们就要这个区级干部;一个青年团员比一个十年党龄的党员收税收得好,我们就要这个青年团员。不冲破这一点就不能前进。党是依靠进步力量去做工作的,假如我们要决心走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应该做到严比宽好,精比粗好。

——《发展和巩固西南党的组织》(1950 年9 月26 日),《邓小平文集(1949—1974 年)》上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144 页

对于取得革命胜利的党的要求,是要严还是要宽呢?对于干部,特别是对老干部的要求,是要严还是要宽呢?我们的回答是应该更加严格,对党的组织要更严,对干部的要求要更高。为什么要更严而不是更宽呢?从组织上说,我们过去一直是在进行武装斗争,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军队和地方工作都是在战争熔炉中经受锻炼。每个人进到革命阵营来,都要受到战争考验,思想觉悟和斗争精神都要过硬,因而每个人的历史面貌也比较容易看清楚,大家生活战斗在一起,投机分子不容易钻进来。但是,今天情况就不同了。大家来自四面八方,人们觉悟高低一时难于看出来。各地招收的大批学生绝大部分是好的,但其中也有的面目不清。进军西南中补充的大量俘虏,还有数目不小的投降起义军官,对他们需要经过长期的考查与改造。总之,虽然还有部队在剿匪,但在战斗中经受锻炼的机会少了,死人的危险少了,考验就不如过去那样过硬。根据这个情况,要求在组织上比过去更加严格,稍一松懈与麻痹,就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对党的干部要求应更加严格》(1951 年1 月3 日),《邓小平文集(1949—1974 年)》上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182—183 页

发展党员必须慎重,不能突击。所谓组织严格,首先表现在成分纯洁上。……应该按照党章规定,做到接受党的领导,服从党的纪律,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如果不够这个条件,就不要勉强去发展……青年团的发展可以宽一些,而发展党员必须严格。要使青年团真正成为党的预备学校和后备军,有些优秀同志可以先经过团组织来培养和锻炼,然后再吸收到党内来。

——《对党的干部要求应更加严格》(1951 年1 月3 日),《邓小平文集(1949—1974 年)》上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183 页

对现有的共产党员,凡不合乎起码条件的要做适当清洗,不能拿党龄长短来作标准。一般不够条件的党员,凡能教育改造的都应加强党的教育与组织生活,使他逐渐合乎条件,这是主要的一面。但是完全不合乎条件的党员,我们就要劝他退党,如果他不愿出党就开除他的党籍。把这种人洗刷了,党就会更健康、更纯洁,就会获得更大的胜利。

对新同志教育要严格,要使他知道加入共产党不容易,共产党员不好当,一开始就让他树立党员权利义务的明确概念,这样进到党内来就会进步。有些老同志不求进步,开口就是“革命多少年,没有功劳有苦劳”,摆老资格,总想要党照顾一下。因此,对老同志要求要更严格。……现在我们要造成一种环境,破除靠“资”吃饭的旧意识。我们这样做对这些同志是爱护还是打击呢?我说是爱护。有人说革命胜利了,不要他们了。我说党是要他们的,如果不这样,他们就会渐渐落伍,对革命没有好处,对老同志个人也没有尽到帮助的责任。德、才两个字实际上包括了“资”。“德”就是政治品德,“才”就是从事革命事业的才能。这种品德和才能,都是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和培养出来的。如果你革命多年还不进步,德、才两方面都很差,党没有理由给你以重大信任和让你负责重要工作。我们党的负责人都经过长期革命锻炼,他们的德、才就是从这种锻炼中培植出来的。所以,单纯地强调这个“资”,对党对老同志都有很大的害处。

——《对党的干部要求应更加严格》(1951 年1 月3 日),《邓小平文集(1949—1974 年)》上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183—184 页

无论在地方工作还是在军队工作中,都要时时注意培养青年一代,这是可靠的力量,我们的老同志应当培养而不是忌妒他们。我们有些同志爱讲辈数,这辈不完那辈就不能出来,因为强调了“资”,新干部就提拔不出来。当然,如果两个干部德、才相等,但资格是一个工作十年、一个是工作六年,我们可以先提拔十年的;如果那个有十年资格的干部,德、才都不如六年的,那我们就应该提拔六年的。为了对党和对人民负责,我们一定要把事业放在前进的、有朝气的基础上,不能迁就落后。如果我们把资格摆在第一位,阻碍和排斥了年轻的和前进的事物发展,那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持续下去,甚至要失败。这样做不仅对革命无好处,对老同志也是有害的。

——《对党的干部要求应更加严格》(1951 年1 月3 日),《邓小平文集(1949—1974 年)》上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184—185 页

要搞好土改,核心问题在于要把党的队伍整好,这是关键问题。要把整党的重点放在县的领导机关。县很重要,它是领导机关,又是执行机关,一个政策法令能不能贯彻执行,主要看县。整党中第一件大事是把领导搞好,要分清哪些是组织问题、思想问题、敌我问题、党群问题。

——《搞好土改的关键是把党的队伍整好》(1951 年4 月26 日),《邓小平文集(1949—1974 年)》上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231 页

共产党是彻头彻尾的工人阶级的政党。马克思说,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只会失去自己头上的一条锁链,他们所能获得的却是整个世界。所以工人阶级革命是最彻底的,而且由于大机器生产锻炼了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是最有前途的。农民不可能这样,农民必须在工人阶级的支援下造出许多拖拉机、电站及近代化的水利工程,农民才能彻底地解除贫困与落后。所以无论工人也好,其他人民也好,其前途与幸福必须建筑在机器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工人阶级就代表了人民的光明与前途,是最彻底与最先进的阶级,共产党则是这一阶级最觉悟与有组织的部分,党员必须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否则就不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党员。对农民与小资产阶级一样要以工人阶级的理论教育他们,才能使他们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

——《永远记取党的斗争经验和教训》(1951 年6 月25 日),《邓小平文集(1949—1974 年)》上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250—251 页

正是因为中国有了这样一个最集中、最有组织纪律性、革命最彻底的工人阶级的政党的领导,才使中国革命经过三十年的奋斗走上了胜利的道路,并将领导我们继续前进,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那个时候一切都是快乐、幸福、优越的。

——《永远记取党的斗争经验和教训》(1951 年6 月25 日),《邓小平文集(1949—1974 年)》上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251 页

我要说一说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这“八条”是:(一)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分。(二)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它现在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在将来要为转变到社会主义制度而斗争,最后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制度而斗争。一切党员必须具有为党的这些目的而坚持奋斗的决心。(三)必须是一辈子坚持革命斗争。(四)必须执行党的政策和决议,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革命运动,严格地遵守党的纪律,对于党内党外一切损害党的利益的现象必须进行斗争。(五)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即党的利益,摆在自己的私人利益之上,党员的私人利益必须服从人民的即党的公共利益。(六)在革命斗争中,必须勇敢坚决,不能在严重的艰苦的环境中退缩,不能向敌人投降,不能叛变共产党和共产主义。(七)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务,使党与人民群众建立很好的关系,认真地了解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意见并及时地向党反映,把党的政策向人民群众做宣传解释。(八)必须努力地学习,使自己懂得更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使自己觉悟更加提高。自从一九五一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以后,党内有一部分人不赞成这个“八条”。究竟怎样看这“八条”?应该说“八条”内容同党章规定的内容、精神都是一样的,但它归纳得更简单一些,使我们一般水平的党员更容易了解一些。不能说“八条”违背了党纲党章,不能说“八条”比党纲党章的内容更多,要求更高。“八条”是完全合乎党纲党章的,是把党纲党章的内容归纳起来,更便于进行教育,进行宣传,所以,它是必要的。今后“八条”还是适用的,只是在个别地方为适应我们党一定时期的任务,适应我们党在一定时期的政策,使之更接近于今天的具体实际,可以修补一下,但总的来说是完全对的。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完完全全符合“八条”才能入党,而是说要向入党的人宣传“八条”,承认了“八条”才能入党。当然,要完全做到这“八条”,还要在入党以后经常做工作,我们有好多老党员现在也还不能完全做到。要以这“八条”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要承认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赞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愿意革命到底,起模范作用,努力学习,服从领导,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不当老爷,要当勤务员。

——《在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1954 年12 月6 日),《邓小平文集(1949—1974 年)》中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205—206 页

农村的党支部还是建立在生产大队,不要建立在生产队。建立在大队,支部可以超脱一些,可以更多地搞政治、抓思想。生产队够三个党员的成立小组。不够三个党员的成立党员、团员混合小组。我们历来都是以村为单位建立支部的。

农村的组织形式,要坚持公社相当于乡,大队相当于行政村。这两级主要是党的和政权的领导机构,不管分配,少管经济,主要搞政权工作。生产队搞生产。生产队建立支部,实际上是降低党的水平。要严格控制发展党员,党员发展多了,实际上是降低党员的质量。

基层干部,当两年要换一下,改选一下。一个支部书记能连选连任几次,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要能上能下,能领导,也能受人领导,能当支部书记,又能当农民,参加劳动。不能让他形成一个独立的势力。抗日战争时期,我就提出过这个问题。也要相应地考虑其他的基层组织,如工矿企业的基层组织等。要规定干部几年换一次。总之,干部要能上能下,不要使他们搞久了成了一霸。很多变质的就是这个道理。

——《党的建设就是要严》(1962 年11 月22 日),《邓小平文集(1949—1974 年)》下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148—149 页

执政党如何进行党的建设,这个问题大。党的建设就是要严。真正的问题是干部问题。

——《党的建设就是要严》(1962 年11 月22 日),《邓小平文集(1949—1974 年)》下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149 页

选择干部第一个条件是政治。提拔干部重才轻德,这个不好,很危险。军队也好,地方也好,如果有这个倾向,应该注意纠正。德是第一,就是政治思想第一、党性第一。军队干部最要有党性,那些犯错误的人都是缺乏党性,无非是“我”字当头。选择干部的标准,政治第一,这是主要的,当然也要有适当的能力。轻德重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干部的方法。

——《国内形势和军队问题》(1966 年1 月17 日),《邓小平文集(1949—1974 年)》下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261 页

(责编:张湘忆、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