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不老的征途

乔林生 饶歆俊 姚新颜

2014年06月03日08:46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不老的征途

(四)

1978年冬,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发端的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一大批曾经挨整的人迎来了政治上的第二次生命。第二年9月份,部队党委作出决定给顾永顺彻底平反:顾永顺同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没犯任何错误,塞进档案里的“黑材料”全部销毁。

没有了“障碍”,组织上准备提拔使用顾永顺。若是一般人遇到这样的事,高兴还来不及,可他盘算来盘算去却不想当这个官,担心干行政工作,老要学习、开会、检查、汇报,太牵扯自己的精力。几经权衡,他郑重向上级领导递交了报告,恳请不要任命自己当副主任。报告送上去了,顾永顺又怕他的要求难以实现,于是专程去广州敲开时任某分部部长周金喜的办公室,表达意愿:

“当官少我一个不算少,搞技术革新多我一个就能多出很大的分量,恳请组织上批准我的请求。”

周部长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笑着说:“老顾,你可让我开眼了,走后门辞官我是头一回碰到。”

组织上经过反复研究,最后决定为他们仓库多配一位副主任,这才把顾永顺的思想工作做通。既然有利于推动仓库建设向前发展,那就当这个不大不小、专管科研的官吧。

过去思想“包袱”很重,而今后顾无忧。正值壮年的顾永顺领着一帮人一鼓作气研制出了液压传动移炮机、三动力码垛机。

新东西就地使用没有问题,可要让其他单位推广使用就比较麻烦,因为体积太大,行动不便。辛辛苦苦得来的劳动成果一花独放,成了顾永顺的一块心病,他要的是百花盛开。

唯一的出路是缩小移炮机的体积,缩小体积只能在缩小油箱体积上下功夫。他跑了很多地方考察了解情况,没有经验可循;他翻阅了所有介绍相关机械的图书,根本无路可循。在大孤山送走一个又一个不眠的夜晚,又迎来一个又一个忙碌的黎明,经过上万次反复的运算,绘制几百份复杂的草图,顾永顺终于设计出一种利用油缸中活塞上部空间作油箱,把油缸和油箱融为一体的“套叠油箱”,解决了液压移炮机体积大、重量大的问题。

1983年,液压移炮机在全军仓库工作现场会上演示,当人们看到只有小板凳那么大的东西,却能把10多吨重的高射炮轻松托起并能行走时,无不感到惊异和钦佩。这项成果后来一举获得国家发明奖,列装全军部队使用。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才能获得比别人多的成功。

那年,分部党委考虑到顾永顺的身体状况和家庭实际困难,准备把他调回广州市内的一个单位工作,先征求他本人的意见。不能是个地方就去呀!顾永顺是个有想法的人,先利用出差的机会去“侦察”了一番。到现场一看,他发现这个单位是零件库,要搞他的那一套根本施展不开手脚。他犹豫了,不想来了。那会儿,8岁的儿子刚从北京接回广州,妻子劝他说:“我们分居两地这么多年,我也没什么怨言。可你总得为孩子考虑考虑吧,宏屹换了一个生活环境,学习成绩一天一天往下掉,老师说咱们做家长有责任配合学校做好工作。”

顾永顺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好意。他对老婆说:“我也爱儿子,我也爱家。可是搬运机械化,我已经搞了这么多年,离开山沟,全家倒是团聚了,我的事业很可能半途而废了,这个损失对部队、对我自己太大了。就像一个人丢了魂,到哪里都没意思了。”

听了丈夫的话,黄玉文没再说什么,含着眼泪把他送出了家门,送到了粤北山区。

以后又有多次离开山沟的机会,顾永顺都放弃了。

(五)

1999年,即将面临退休的顾永顺赶上军队战略方针调整,科技强军,改变战斗力生成模式,部队要向机械化发展,从数量规模型转变为质量效能型、科技密集型,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而这个目标要靠一大批有技术专长的人来实现。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科研、技术革新遍地开花,相对而言,顾永顺开了一朵大花,所以就格外引人注目。

这年的11月15日,总装备部弹药局一个电话直接打到军械仓库:由于全军集团化训练过程中暴露出传统搬运机械已不能适应新的作战样式的需求,引起了总部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一套“野战条件下弹药快速保障装备”。他们希望顾永顺能担此重任。

毕竟年届花甲,在常人看来,他的精力、身体以及现有知识结构,都不适宜承担这样一项具有很大挑战的科研任务。不少人劝他,这个项目总部下属的专门科研机构已研制了两年没有完成,万一你搞砸了岂不毁了一世英名,激流勇退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事实上,顾永顺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思考过“野战条件下弹药快速保障装备”这个难题,着手野战条件下快速装卸工具的设计,一些基础性的工作环节已成竹在胸。

顾永顺以前的设想与总部现在的意图不谋而合,他最终义无反顾地向前冲了。

经仓库申报,广州军区批准,顾永顺的退休时间延长到65岁。

在科技攻关的日子里,顾永顺几近忘我。他几乎每天10多个小时都在技术室,平均每个月要设计修改500多遍草图,做几十次试验。

研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样机出来后遇到了难题,铲板升降速度达不到技术要求。顾永顺领着官兵连续一个星期猫在车间里,饿了把饭带到车间里吃,困了铺上凉席就地睡一会儿。

有一天,顾永顺带着大家从傍晚一直忙到凌晨1点多钟,还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家都劝他早点休息,明天再接着干。

顾老说:“时间这么紧,我哪有心思睡觉!你们很辛苦,先回去睡觉吧。”

一直熬到凌晨4点多,顾永顺终于发现问题出在单向阀的内油孔光洁度不够,钢珠与油孔不弥合,造成油路不畅,铲板难以升降。

任何问题都是解决容易发现难。2001年6月,“野战条件下武器弹药快速保障装备”顺利通过总部鉴定,列装部队使用,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成果为部队装备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作出了贡献。

2004年,顾永顺65岁之际,广州军区根据部队建设的实际需要,上报总部批准顾永顺再次缓退,退休年龄延长至75岁。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