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前,浩浩荡荡的五四爱国运动激荡华夏大地,一股红色巨流开始在远东大都市上海涌动。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知识分子、革命者、国际友人在这里会聚,各种观念、思想、“主义”在这里交锋,风起云涌的新文化运动在这里发酵、成长,直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记者重回那一座座非同寻常的石库门,追寻新文化运动的上海足音。
《新青年》在这里“凤凰涅槃”
斑驳的乌木大门、典雅的红漆窗檐,依稀可见大约百年前的雕梁画栋……今天,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号——一处典型的两层石库门建筑依然住着四户普通人家。与熙来攘往的商业街区淮海路仅一线之隔,这里就是95年前五四运动发生后《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从北京迁往上海的“落脚点”。
这栋建筑始建于1912年,迄今“102岁高龄”。门楣边有一块镌刻着“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字样的铭牌,其上还有一块更小的铭牌,刻着“陈独秀曾在此居住”。
五四运动发生后,1920年春,陈独秀从北方迁居上海,《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转移到上海。这一年他大部分的光阴都在这座石库门里度过,有时纵论时事,有时谋划劳工运动,并对成立共产主义小组运筹帷幄。
当初这里的门牌号是“环龙路渔阳里2号”。楼上厢房为陈独秀夫妇的卧室,统楼为书房,楼下客堂用于会客。史料记载,彼时“堂上还挂有小黑板,上面写着‘会客谈话以十五分钟为限’”。而一楼一侧的厢房就是《新青年》编辑部。1920年,这幢石库门寓所迎来了维经斯基、毛泽东等人。
在狭小的书斋中,陈独秀先后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并在此办公。同一年,《新青年》在此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型。
1920年5月,《新青年》推出《劳动节纪念号》,其中李大钊的《“五一”May Day运动史》阐述了五一节的来历和伟大意义,陈独秀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直陈时弊。《新青年》的新气象,被视为五四之后中国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的重要标志。
今天一些历史学者认为,这样的转型可以用“凤凰涅槃”来形容,最终《新青年》成了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劳动界》周刊、《共产党》月刊等与中共创建密切关联的刊物,也随之问世。研究者发现,陈独秀还在此校对了陈望道翻译并送至上海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
“我们全家在这里守着《新青年》,这老房子都已经100多岁了,墙有点酥松,但结构还算挺得住。”白发染霜的赵先生在《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老宅中生活了近40年,他指着石库门外正在搭建的脚手架说,“今年房管所准备翻修这里的屋顶,预防漏雨”。在老赵的设想中,总有一天这里会变成一座博物馆或者陈列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