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五四”后传——追寻新文化运动的上海足音

2014年05月04日08:27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五四”后传——追寻新文化运动的上海足音

杜威、罗素不约而同来到上海

今天,当一些西方汉学家回望中国的“五四”时,他们惊讶地发现,在这场始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洪流中,也有欧美思想家的身影。1919年至1921年之间,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伯特兰·罗素相继来到中国。杜威是五四运动的见证者,在中国开展了长达两年多的访问及演讲,罗素在五四运动发生后的第二年来到中国,停留长达10个月。

杜威和罗素都是坐船来到中国的,他们到中国的第一站都是上海。1919年4月30日下午,五四运动爆发前4天,杜威乘坐的客轮停泊在上海港,他的中国之旅就此展开。五四运动发生后,杜威曾在上海与孙中山见面。杜威后来在给女儿的信中描述了与孙中山共进晚餐的情形,其中包括讨论“知易行难”与“知难行易”的问题。

种种迹象表明,杜威被中国“迷住了”,他将自己的行程一拖再拖,在华足迹遍及了当时的10多个省。到了1920年,杜威在其《中国的新文化》一文中指出:“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比杜威年轻13岁的罗素,则在1920年10月来到中国,首站也是上海。史料记载,罗素对中国社会的现状十分感兴趣,自称“不是来谈哲学问题的”,“是来研究中国的社会状况的”。昔日罗素访问过的上海“申报馆”大楼,如今仍默默伫立在汉口路山东路的转角处。

杜威和罗素的到访,适逢五四精神风起云涌,两人一场接一场的演讲,也为新文化运动推波助澜,他们的言论时常出现在同一报章的同一个版面上。已故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曾指出,伴随五四运动的发生,杜威和罗素的到来,使“赛先生”(科学)与“德先生”(民主)的理念,以及社会主义的进步思想进一步在中国传播开来,他们的演讲拥有大量听众。费正清还在《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一书中感慨于上海这座城市对思想传播的进步意义。他写道:上海就是这样扮演了许多角色--在出版业、报纸和日趋活跃的舆论的支持下,上海还成为中国改革和革命思想的主要中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