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的创新

——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点体会

厉以宁

2014年04月22日10:31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五)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必须有相应的保证。小平同志在这方面的论述,使得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更加充实,更加完整。这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关系的分析。

  1.关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小平同志总结了近年来的国际国内经验,指出稳定是压倒一切的,社会不稳定,什么经济建设也无法进行,人民生活水平只会下降而不可能提高。因此,社会稳定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当然,经济发展是需要资源的,例如资金、技术、人才、自然资源等等,但关键不在于有没有这些资源,而在于有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以便组织这些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发掘潜在的资源,引进国外的资源。假定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已有的资源会流失,或者资源无法被利用,或者资源遭到破坏,再多的资源也无济于事。这正是以往在研究经济发展时很容易忽视之处。

  2.关于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小平同志一直强调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言,两种文明建设一起抓,既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性质,又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这是因为,一个缺少精神文明的社会,不管经济发展程度多么高,物质产品多么丰富,那只是一种畸形的社会、病态的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要求达到的境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应当体现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而生活质量的范围是广泛的,它包括物质产品的丰裕,社会风气的良好,群众道德水平的提高,环境的舒适,犯罪率的降低,人们文化教育程度的增长等等。只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才能真正提高生活质量,才能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

  3.关于经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的关系。过去,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也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通常是在民主、法制建设不健全、不完善的条件下进行的,对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对加快发展生产力的意义认识不足。小平同志总结了国际国内的教训,尤其是中国在“文革”期间的教训,强调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抓民主、法制建设。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指令性计划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在这种情况之下,再加上民主、法制建设不健全、不完善,那么计划经济很容易转变为“权力经济”、“审批经济”,经济建设项目也很容易转变为“长官意志项目”,结果,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资源被浪费,经济效益下降,使生产力不能迅速发展,甚至滋生腐败现象。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注重法制的经济体制,也是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经济体制。民主的发扬,不仅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而且有利于加强经济工作的监督,使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得更好。法制的健全与完善,不仅促进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化,促进市场秩序的正常化,而且也把政府的经济行为,包括宏观调控,纳入法制的轨道,有法可依,违法必究。这就可以避免出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历史上那种凭长官意志作出决策,违背科学,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而造成的大起大落、大浪费、大折腾等现象。

  4.关于经济建设与党的领导的关系。小平同志强调加强党的领导的必要性,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不可能取得成绩。在这里,特别应当认识到,党的领导既体现于党的基本路线成为一切经济工作的指导,又体现于党的各级机构、全体党员都应当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而努力。国内国外某些人,出于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对中国经济发展以后的前景有各种各样的揣测,其中一个较普遍的揣测是:中国经济的多元化必定会在政治领域内引起重大的变化,于是中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将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将取代社会主义制度。他们甚至认为这是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如何看待这些观点?从小平同志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是否加强党自身的建设,是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把各族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领导他们坚定不移地循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保险箱之中。不要以为只要发展经济,就万事大吉,从此高枕无忧了。其实并非如此。如果党不注意自身的建设,党的战斗力削弱了,人民对党的信任消失了,那么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是没有可能出现我们所不愿看到的那种局面的。这是当代社会主义所面临的迫切问题,也是苏联东欧的剧变引起我们深刻思考的迫切问题。小平同志根据新的形势对经济建设与党的领导之间关系的论述,使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增添了崭新的内容。

  上述五个方面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是小平同志创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最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依据。中国改革开放十来年的实践已经对邓小平经济理论进行了检验,证明它是完全符合中国实际,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理论是强大的思想武器,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的实践,改变现实世界,推动历史前进。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必将不断被社会主义的实践所证实。

(责编:张湘忆、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