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没有终点
从半世纪前红旗渠引来“第一桶水”,到今天实现生产总值420亿元,林州的县域经济在河南省排名位列前十。林州的发展成就再次证明,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的精神,精神财富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
在林州,有一种精神早已融入血脉,融入灵魂,成为传统,化为民风,汇为一种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力量。梦想,没有终点,新时代的林州正在圆梦远航。
郑中华:为新的梦想续航
今天的红旗渠,已不单纯是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活的灵魂;“为了民众,依靠民众”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所在;“坚定信念,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审时度势,开拓进取”是红旗渠精神的发展。
现任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到任后,时常会站在红旗渠岸,仰望太行绝壁,远眺滚滚漳河,在惊叹“人工天河”宏伟的同时,也多了一些思考。
在那样艰难困苦的年代,为什么我们的前辈能创造如此的奇迹?其实,答案早就在他心里了:“这渠,这水,正是千百年来林县人追梦圆梦的写照。”
从半世纪前红旗渠引来“第一桶水”,到今天实现生产总值420亿元,林州的县域经济在河南省排名位列前十。林州的发展成就再次证明,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的精神,精神财富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
红旗渠精神被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已经成为林州人干事创业的品格特质,党员干部创新、实干、为民的生动教材,支持经济不断升级的“源代码”。
新时期,“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林州人,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课题和“两不三新”的庄严承诺,能否给出“林州答案”?林州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传统工业如何转型?“建筑之乡”只见新房、不见新貌的局面如何扭转?丰富独特的山水旅游资源,如何“走出深闺”、华丽转身?干线公路被太行山阻隔的区位困境如何突破?
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广大群众在追问、在期待,郑中华和他所领导的市委班子在思索、在考量。
郑中华说:“梦想没有终点。”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战太行”建成了红旗渠,解决了饮水吃饭的生存问题;80年代,十万建设大军“出太行”,实现了劳动力转移,使林县的建筑业品牌蜚声国内;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伴随着“富太行”的号角,打工族返乡,产业发展如雨后春笋,创新创业千帆竞发。
而今的林州人,又开始了他们创业第四部曲——“美太行”,实现经济更发达、城乡更和谐、生态更宜居、生活更幸福的美好愿景。郑中华告诉记者:“美,缘于转变,更来自于精神的传承,来自于对红旗渠精神家园的执着坚守。”
李蕾:传承之中见精神
林州市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李蕾是个大忙人儿,想见她一面可真不容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李蕾的脚步几乎没有停下来过,省内省外邀请她去作报告的单位排成了队,原因有二:一是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主讲的《红旗渠的故事》情真意切,感动了无数人,二是她自己备课的《红旗渠精神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典型》切合实际,深受欢迎。
元月初,记者终于在林州见到了李蕾,在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红旗渠精神已经融入她的血脉。
李蕾是土生土长的林州人,家里有三代人都参与了红旗渠建设。她说,从刚懂事儿起,就从太奶奶嘴里听到过红旗渠的故事。李蕾说,那时不过是一种聆听而已,但太奶奶的一段话让她始终忘不掉。太奶奶说:“俺早就知道,修渠是没有报酬的,修渠就相当于给自己家院儿里打井呢。要是等人家把井打好了你挑水,那不是脸都不要了吗?”
读大学时,安阳五县四区的学生搞了一次联谊会,有一个环节是每个同学自我介绍。轮到李蕾自我介绍时她说:“我来自于红旗渠的故乡——林县,那里是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说出这两句话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也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
其实,那时的她对红旗渠的了解也只是面上的,用她的话说就是:“还没能理解其精髓。”
参加工作后,李蕾才真正走近那段历史。“红旗渠是博大精深的,越是走近它越觉得对它了解得太少。在那样一个极端困难的年代,为什么会有那样一群充满激情的民工?为什么红旗渠能在林县修成?”李蕾给自己提出了很多疑问。
为了解开这些谜团,凡是与红旗渠相关的资料她都收集起来,仔细阅读研究,一有机会就请教当年修渠的老人。研究的资料多了,思考也多了,感悟也就多了。
2007年5月,《红旗渠的故事》分四集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出,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主讲人就是时任林州市委、市政府接待办公室副主任的李蕾。至今,李蕾还清楚地记得导播对她说过的一句话:“你的责任就是充分挖掘红旗渠故事里的内涵,用这些内涵去打动人们,让人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从“百家讲坛”回来后,李蕾一夜之间成了一个名人,可她却还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学生,思考更多了,感悟更深了。她认为,红旗渠精神也是与时俱进的,这也正是自己始终被它吸引的原因所在。
大江南北,到处去讲红旗渠的故事,李蕾始终乐此不疲。在与听众的交流中,精神的碰撞感动了听者,也感动着自己。
灵魂在升华,精神在放大。李蕾觉得自己所做的这件事值,有意义。她说:“红旗渠不单纯是一条渠,它是林州文化的传承,精神的延续。它有最真挚的人性在里面,是林州人性格的特性指向,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现代人思考。”
刘洋:传递精神正能量
2012年6月16日,林州市五龙镇泽下村热闹起来,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面带喜悦的人群,刘家小院都快被村民挤爆了。
何以如此热闹?因为那是神舟九号飞船升空的日子,那里是我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的老家。
时隔一年多,走进刘家的老房子,一尊刻着“当代嫦娥、问鼎苍穹”的司母戊鼎依然光彩照人。刘洋的五爷告诉记者,那是安阳殷都文化艺术研究院送的。刘洋飞天后,村里的大人小孩儿、男女老少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
2012年10月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授予刘洋等“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的同时,也号召弘扬载人航天精神。
一时间,“刘洋热”在林州发酵。为什么“飞天神女”出自林州?还是与林州的某些特质有必然的联系?人们很自然地就想到了红旗渠。
2013年4月5日,在红旗渠青年洞,刘洋愉快地接受了家乡人民赠与的“红旗渠形象大使”的授牌,成为当代红旗渠精神的传人。
这是刘洋第一次见到红旗渠,带给她的是前所未有的震撼。她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基因源于林州,飞天的力量来自红旗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与红旗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同时我认为,这种精神不仅仅属于某个地方,她属于我们国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传递这种精神的正能量。”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