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故事,一样的精神
在一个个故事中,记者感受到的是一种力量,一种林州人特有的力量。这种力量蕴藏在不同的故事中,但其中所体现的精神是一样的。
在林州采访,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多年前,有一位台湾商人到红旗渠参观。他对身边的导游说,父亲曾参加过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筑路工程。好几个国家的工程队都在那里承揽工程,唯独有一段工程没人承揽,因为那一段要在悬崖峭壁上修过去。
最后,有一支工程队承揽了这项工程。当地人很纳闷儿,是这支工程队手里有什么秘密武器吗?原来这支工程队是把人用绳子吊在悬崖边上,打炮眼,装炸药,炸出一个平台,再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施工铺路。
这位台商的父亲找到这支工程队的队长问:“你们来自哪里?”队长告诉他:“我们来自中国红旗渠的故乡——林县!”这便是这位台商来大陆旅游首选红旗渠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这个故事中,记者感受到的是一种力量,一种林州人特有的力量。这种力量蕴藏在不同的故事中,但其中所体现的精神是一样的。
申保红:真心回报众乡亲
45岁的申保红,是林州市姚村镇冯家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刚开始修红旗渠时他还没有出生,但他身上却透着当年修红旗渠时的那么一股劲儿。
2013年5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到冯家口村视察时曾经这样对他说:“如果全国的基层干部都像你这样,我们国家就能提前建成小康社会了!”
听了这话,申保红很激动,同时也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大了。
这些年,申保红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使冯家口村夺得了林州市的好几个“第一”: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第一村、实现村镇规划第一村、天然气入户第一村、拥有污水处理设施的生态环保第一村……
说到这些,村民常新军颇为感慨:“一个外乡娃,没日没夜地帮大伙想出路。如今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他还在马不停蹄地干呢!”
这个“外乡娃”就是申保红,他是从小被养父养母从山西抱养过来的。15岁时,参加过红旗渠建设的养父病逝,养父临终前才告知了他的身世。从那时起申保红就在心里立下了“一定要报答父母和乡亲们”的誓言。
申保红16岁那年,正是林县“十万大军出太行”的时候。为了让年迈的母亲不再辛苦,正在读初中二年级的他选择了辍学外出打工,成为“十万大军出太行”中年龄最小的一员。
去太原,上北京,申保红人不大心不小,从小工到泥瓦工,从工长到包工头,他干啥啥行,口袋里的积蓄也在朝着正方向悄然发生着变化。
1994年,母亲生病卧床、妻子有孕在身,身边没人照顾不行。申保红就不再出远门了,靠着自己的一身手艺在周边乡镇给村民盖房子,一年也能有上万元的收入。
1995年,村里公选年轻后备干部,看着申保红长大的老书记让他考虑考虑。那时的村干部的年收入也就2000元,比起自己干差远了。可是,申保红还是爽快地答应了老书记,他觉得这样为乡亲们服务的机会就多了,心里舒畅。最终,他当选为村里的计生委员。
一步一个脚印儿,他先后当选过治保主任、民兵连长、村委会主任,一直到2005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申保红始终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让贫穷的山村富裕起来。
服务好光靠一双手不行,得用脑子。申保红确定了“招商引资、兴企富民”的发展路子。他带领村民投资兴建了占地500余亩的工业小区,并完成了水、电、路等配套工程。
如今,18家工业企业相继落户工业小区,实现年工业产值2.8亿元。全村有560名劳动力,不用出村就能就业挣钱,人年均工资达2万元以上,同时,还接纳了外来就业人员900多名。
郝合兴:领着乡亲出太行
在林州,提起五龙镇岭南村党支部书记、长治腾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郝合兴,好人啊!”
记者见到郝合兴时,刚好赶上他从山西回来,他说这次回来是要和村党支部成员一起研究一下新一年的工作。其中,重要的一条是筹划在村里修建一所寄宿制小学、一个图书馆和一所多功能幼儿园。
当然,这些项目的用钱,肯定是郝合兴自掏腰包。在乡亲们的眼里,这个从山沟沟走出去的大好人,为村民办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见数不清。
其实,当年的郝合兴也是个穷光蛋。
1980年,郝合兴高中毕业,一心想考个小中专,却没能如愿。林县“十万大军出太行”的热潮袭来,18岁的郝合兴便加入到这支大军之中。目的很简单,和多数人一样,挣钱养家,盖房娶妻。
在山西古县的建筑工地上,郝合兴喜欢告诉别人自己是林县人,喜欢和工友聊父辈修红旗渠的故事。他说那些故事中蕴含着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他干起活儿来不知道什么叫苦什么叫累。所以,工地上哪里有苦活累活都少不了他。
那时,他还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学做瓦工,也算有了一个吃饭的看家本事。没出两年,他果然就成了一名出色的瓦工。建筑行业离不开瓦工,他也有了把建筑当事业干的想法。
1985年春节,郝合兴回到村里,所见所闻归结起来,还是一个穷字。交通落后,自然条件差,村民挣钱门路少,要想盖一套新房得省吃俭用小半辈子。
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呢?几经思考,郝合兴想组建一个施工队,让村里的人都有钱挣,都有好日子过。
当时,在家种地的年收入不过三四百元,外出打工的话,一个人一年就能拿回一两千元。郝合兴挨家挨户去做工作,还到邻村去做工作,最终只有20多人和他走出了家门,成了他组建的施工队中的一员。
那年年底,跟着郝合兴干的人每人口袋里都揣着2000多元钱,回家过年,风光无限。于是,村民对郝合兴更是刮目相看了。
到了1990年,郝合兴的施工队就发展到100多人。从此,岭南村因他而改变了面貌。
1997年,在村“两委”班子软、瘫、乱,人心涣散的时候,郝合兴众望所归地担当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成了他日夜思考的事。
到了2003年,郝合兴组建了公司,成立了项目部,员工队伍一下壮大到1000多人。
他身在外地的公司,还得考虑村里的事儿。在他的率领下,村党支部换脑子、挖根子、变法子、闯路子,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如今的岭南村,已经成为豫北颇有名气的小康村了。
郝合兴事业成功了,兜里有钱了,在别人的眼里已是功德圆满了,可他心里一直有个遗憾,那就是自己没有上过大学。于是,他要把他的大学梦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这些年,他在林州投资教育事业200多万元。
走进岭南学校,谁会想到这是一个山区小学啊!路面硬化,操场绿化,校园美化、教室电脑化,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不比从前。
郝合兴早就有话,家庭困难的学生,只要考上大学,所有费用他来承担。
他不仅投资教育,凡是和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公益事业,他都去做。
“吃水不忘打井人,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郝支书。”这是岭南村村民挂在嘴边上的话。
岭南村离红旗渠较远,地薄干旱,大部分是望天收成的山坡地。郝合兴先后花了50多万元,打了3眼机井,使全村1000多亩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
申兰英:桃花嫂子桃花面
冬季的太行大峡谷景区,游人不比其他三季,许多经营户都关门儿休整了。可是,已经搬进林州城里的“桃花嫂子”却没有躲在暖气房里猫冬,而是隔三差五地回到桃花谷看看,因为那里有她的“桃花嫂子面馆”,那里有她割舍不下的情缘。
伴着冬日的阳光,记者驱车来到石板岩乡桃花洞村,在“桃花嫂子面馆”里见到了“桃花嫂子”——申兰英。
申兰英热情大方,笑靥灿若桃花。她手里拿着一个桃花洞村困难户和80岁以上老人名单,正准备挨家挨户地为他们送去米面和清油,这是她坚持了好几年的善事。她说:“乡亲们对我有恩,是他们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
谈话时,申兰英并不回避她的辛酸往事。
“俺丈夫就是一个像红旗渠一样的人,一路上有多困难都不回头的人。其实,在我的性格里也可以找到他的影子。”申兰英的丈夫叫袁海生。从1994年开始,身为村党支部书记的袁海生一直在为村里寻找一条致富的路。
桃花洞村守着太极冰山,三九严寒桃花开,盛夏酷暑水结冰。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风景。可是,这种见惯不怪的风景并未引起村民的兴趣,他们依然守着几亩薄地过日子。
有一天晚上,熟睡中的申兰英突然被丈夫袁海生叫醒,丈夫的话像个天真的儿童,他说:“我想在村里搞旅游。”申兰英还以为他在说梦话呢,哪儿想到第二天,丈夫和村委会主任杨松林真的带着干粮登上了太极冰山。
袁海生和杨松林边走边聊边用镰刀斩断荆棘开路,终于找到了冰冰背上那一个个天然洞穴,儿时的回忆也就浮现在眼前。
那是小时候放牛、搂树叶去过的地方,冬天冷了就往洞里钻,暖和了再出来干活,夏天渴了就钻到洞里掰块儿冰凌解渴。在他们看来,这就是桃花洞的旅游资源。
他们的想法得到上级的认可,决定尽快开发。
可是,村里多数人认为他们是在出洋相,弄不出啥故事来。为了统一思想,他们组织30名党员和群众代表到河南有名的云台山参观。
一次参观,把村民的思想解放了。
游客来了没有路不行,村党支部组织大伙儿出义务工,党员干部带头。
几公里的山路拉开,袁海生和杨松林跑前跑后现场指挥,因为家里按人头分的义务工不能少,申兰英又是个要强的人,当时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中,一个刚上小学,自己的身体又不好。她只得到外村把娘家的弟弟和丈夫的姐夫找来帮忙。
没出几年,桃花洞村的旅游办得红红火火,门票收入让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可就在这时,申兰英的丈夫出事了。他在为村里旅游发展奔波的时候,不幸坠入山谷,再也没有醒来。
申兰英的天塌了,一个人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当时,乡里领导安抚她,想出点钱让她到林州城里开个米线店。她没同意,她要守在她丈夫实现梦想的地方。
“大鸭游大路,小鸭游小路,但是你得去游,不游就没有出路。”申兰英这个坚强的女人擦干眼泪站了起来。
丈夫在世的时候,经常会接待一些山下来的客人,没地方吃饭,都到她家来吃。她擀得一手好面更是让来客念念不忘。于是,她就有了一个开面馆的想法。
说干就干,她在桃花谷搭起了个小棚子,支起了一张桌子,小面馆就算开张了。
万事开头难,和面擀面,劈柴生火,她既当厨师,又当服务员。
刚开始,一天能卖十块二十块的,累得她腰都直不起来。可是,不管多苦多累,她都对每个顾客笑脸相迎,用热情加诚信做最好吃的面。当时,她卖面也没有定价,一碗面有人给两块,有人给三块,也有人看她不容易扔下五块就走的。
经过几年的发展,申兰英的棚子变成了拥有十几间房的面馆。如今,桃花嫂子面馆已成为太行大峡谷的十景之一了。有人曾经为她赠诗一首:“桃花谷里桃花店,桃花嫂子桃花面。桃花乡里桃花香,桃花溪漂桃花瓣。”
2013年1月28日,申兰英拿到了以自己肖像注册的商标注册证,成为安阳市以自己肖像成功注册商标第一人。
李广元:铁匠铺里出来的“钢铁大王”
林州市姚村镇定角村党委书记、河南省定角实业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河南安钢集团凤宝特钢公司董事长李广元的荣誉很多,当地人却只记住了他这个“钢铁大王”。
严格地说,这四个字算不得一种荣誉,但却见证了他一路创业的艰辛。
“都是被一个穷字逼出来的啊!”65岁的李广元,除了他的钢铁事业,更喜欢回忆过去,他说:“有了新旧对比,就有了创业动力。”在这种对比中,总是少不了父辈修红旗渠时的酸甜苦辣。
小时候家里穷,但穷的不是一家,整个林县都穷。谷糠拌杨树叶,玉米皮加红薯干儿,许多人吃下去会出现浑身浮肿。李广元说,已经是共和国上将的哥哥当年就是为了吃饱肚子才去当兵的。
可就在那种情况下,一听说是要引漳入林,男女老少的劲儿都来了。为自己修渠是一方面原因,还有一方面就是参加修渠的人一天能补助二两粮食。李广元还记得当时的场面,前面有红旗,后面有喇叭,你追我赶,谁都不愿落后。
李广元很自豪,他说他的血管里流淌着修渠人的血。
村里有一个打制手工农具的铁匠铺,由于经营不善,濒临倒闭。1975年,李广元主动请缨,辞去大队会计职务,接手了铁匠铺。
李广元站在铁匠铺前,他没觉得那是个烂摊子,倒让他思路大开:主动出击、寻找客户,做大规模、造出品牌。于是,他背着干粮走上了考察市场之路。下郑州、上北京、走太原、闯山东……一个生产刹车调整臂的计划,逐渐在李广元的脑海里清晰起来。
有了项目钱从哪儿来?李广元忍痛做通了母亲工作,把家里仅有的300元钱挪了出来。接着,他走家串户,东拼西凑,勉强凑够了购置加工设备的钱。就这样,定角村汽车配件厂在艰难中起步了。
一个月后,第一批汽车配件试产成功。
由于技术跟不上,生产出来的刹车调整臂要到外地去进行精加工。刚好赶上阴雨天,委托山西长治精加工的零件送不过去,向客户发货的期限却越来越近。
从定角村到长治,只有一条山路,途中有个叫黄牛踢的地方,羊肠小道就在悬崖绝壁上,素有“鬼门”之称。派谁去呢?叫谁去谁都说不敢。没办法了,李广元只得亲自出马。当时,李广元的父母年迈、妻子有病,5岁的孩子没人照顾,他只好带着女儿上路。
村里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辆小四轮拖拉机,一路上雨越下越大,没有一点儿停下来的意思。就在黄牛踢,路被冲断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和女儿在拖拉机上一困就是三天。
李广元说:“你既然是想成些事,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有风险了,你就得从容面对。”就是凭着这么一股子犟劲,李广元硬是带领大家,把一个小铁匠铺发展成了一个以生产汽车配件为主的企业,10年间,企业产值达到了1500万元,成为豫北地区乡镇企业的排头兵和二汽集团的成员单位。
2001年,李广元以“蛇吞象”的勇气,重组了当时负债已达200%的国有企业林州钢铁公司,接收了全部职工,成立河南安钢集团凤宝特钢公司。
重组当年,就投资1000余万元进行技术改造恢复了生产,投资8000万元新上了炼钢设备,结束了林州市有铁无钢的历史。
“十二五”期间,按照国家经济发展转型要求,他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科技含量,做大做强企业。
投资25亿元的光伏、电子级玻璃纤维项目,投资20亿元,年产50万吨高强度机械用钢、高铁用钢、汽车齿轮钢、合金弹簧钢、轴承钢大棒材项目……
永远追求,没有尽头。
李广元说:“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林州人的一种习惯。”李广元还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国际领先的目标迈进。
蓦然回首,他已经带着自己的父老乡亲站在了“中国特色经济村”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