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站的一名换乘旅客,不用出站就能换乘,“零换乘”给旅游带来便捷。 本报记者 王小润摄
D94次列车上的乘务员喜贴窗花。张学东摄
南通汽车站迎来客流高峰。许丛军摄
南京中央门长途汽车站迎来了学生返城高峰。 王路宪摄
江苏部分长途汽车实现了WiFi全覆盖。 赵根华摄
在淮安,汽车票也可以自助购买了。 周春勇摄
核心提示
■30多年,春运大军从1亿增长到36亿,相当于让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总人口搬一次家。
■2014年春运,运力投入再创新高,新媒体带来更多便利,“情满旅途”带给人们新的体验。
■当前,“一票难求”依然存在、运力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仍然突出,但在点滴变化中,我们体味着温暖,感受着进步。
旅客人数之最:30年从1亿到36亿
【背景】1981年,春运两个月运送旅客1.21亿人次。1994年,春运期间的全国客运量超过10亿人次,2006年这个数字突破20亿,2012年突破30亿,预计2014春运年将超过36亿,创下旅客数量之最。
春节临近,许多在外读书的学子背起行囊离校返乡。
小苏在广州一所高校读大三,这是她第一次乘坐高铁列车。家在潮汕的小苏告诉记者,为了买到高铁车票,他发动身边朋友帮忙抢票,好不容易才抢到广州南至潮汕的票。相比大巴车的6个小时车程,这趟3小时的高铁回家旅程,让小苏觉得很满意。
尽管还是“一票难求”,尽管这条回家的路可能会拥挤、疲惫,但谁也无法改变中国人此时的归心似箭和对“团圆”的期盼。
90后的新生代务工人员陈秀琴,从汉口到泉州打工已过了五个年头,今年春节她头一回坐动车回家。“原来回汉口得在车上晃悠近26个小时,如今7个多小时就能返乡,实在太快了!”陈秀琴说。
在冬雪中回家,在泥泞中回家;坐着大巴回家,乘着高铁回家……当数亿人像候鸟般涌向同一个地方,春节也便有了更深的意味。这个规模渐增的春运大军也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国家统计局1月20日发布2013年数据,2013年末,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3.7%,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2013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了2.8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45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12万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今天,春运中的旅客人数从1.21亿人次增长到36亿人次。2014年春运的客流量之最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城镇化历史进程。
![]()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