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大胆探索,稳妥有序,取得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新突破,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国资监管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实施分类监管、分类考核、分类指导。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快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步伐,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清理和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具体办法。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集群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现代制造业和保税物流、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
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制定准入负面清单,清除市场壁垒。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推行先照后证和注册资本认缴制。加大要素价格和公共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力度,落实差别化电价政策,推进居民阶梯水价等改革。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深化金融改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探索建立风险自担、服务实体经济的民营银行。发展社区银行、村镇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进一步探索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新模式。探索跨境人民币运用渠道,试点保税金融和离岸金融业务。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分类财政政策,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五大功能区域差异化发展。改革财政产业扶持资金管理方式,设立一批引导产业发展的股权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深化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
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鼓励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保护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增加农民住房财产性收入。优化布局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力争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全市贷款平均增速。
(六)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内陆开放是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显著特点和工作重点。要主动融入对外开放大格局,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在更大范围拓展发展空间、集聚优质资源、提升竞争能力。
强力推进两江新区开发开放。加快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促进跨境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发挥好开放引领和改革示范作用。
完善内陆开放大平台、大通道、大通关体系。依托两个保税区,完善团结村铁路口岸、进境肉类和水果指定口岸、保税贸易中心、集散分拨中心的功能要件,积极争取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发展进口商品保税展示交易、委内加工、非国产货物入区维修等新业态。运营好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发展陆航、江海、铁海等多式联运,积极融入横贯东西、联结南北的对外经济走廊。加强与沿江、沿海、沿边地区跨区域通关协作,推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提升引进来走出去水平。建立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体系,推进金融、文化、医疗、教育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
全方位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主动对接国家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提升与中亚、欧美、东盟等国家的经贸合作水平。加强渝港、渝澳、渝台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深化海峡两岸经济合作试点。加快成渝城市群互动联系,推进与周边地区的联合协作。
(七)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保基本、保底线,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把促进就业创业摆到突出位置。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中小微企业,促进产业与就业良性互动,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和本土创业。
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职工个人缴费办法,调整大额医疗保险起付标准。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残疾人、孤儿保障服务。
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优化农村校点布局,加快城市新建小区学校配套,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强学前教育。开展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交流试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科教融合、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扩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鼓励医师多点执业,扶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合理控制医药费用,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依法实施“单独两孩”生育政策。
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建立与五大功能区域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培育区域文化特色。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民族特色村落和历史建筑保护性开发利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强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
完成22件城乡民生实事年度任务。
(八)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着眼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深化平安建设。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派出所和社区警务室建设,大力整治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建立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监管制度体系,形成食品药品监管社会共治格局。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健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进信息化、网格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减轻基层组织负担,合理提高村、社区工作者报酬。加强实有人口管理,推行居住证制度。
完善群众权益协调保障机制。健全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权益保障机制,促进合理诉求及时解决,及时疏导情绪、化解矛盾、保障权益。
(九)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主体功能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制度、法律和文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制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按五大功能区域优化生态格局,引导人口相对聚集和超载人口梯度转移,减少生态环境负担,涵养和保护好三峡库区、武陵山区青山绿水。强化大都市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五大环保行动。加强机动车尾气、扬尘、燃煤污染控制,逐步关停30万千瓦以下火电机组。抓好次级河流综合整治,统筹城镇和工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整治噪声污染,切实解决噪声扰民突出问题。有序扩大退耕还林范围,推进生态修复重点工程。保护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湿地资源,推进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推进行政村环境连片整治。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加快建设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库,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生态资源预警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不同功能区域、流域上下游的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环保市场,扩大排污权交易规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