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转型城乡一体
党的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了更高要求。物质层面的富足固然重要,精神层面的建构才是灵魂,新型城镇化是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综合提升的过程。推进农村城镇化、打造城镇化新农村,华西走出了一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共进之路。围绕这一核心,我们一直教育村民要认真把握好“三天三进”:
始终不忘昨天
不忘真正的英雄其实,以老书记为代表的老一辈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是真正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每个重要历史阶段,只要能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可以不顾任何委屈、不怕任何困难、不畏任何风险。他们真正把自身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也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像以小岗村为代表的“分田到户”,推动了“三农”的改革;像以华西村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倒逼了国企的改革。可以说,乃至当前的民主建设、城乡一体建设等,都是由农村、农民推动的。
珍惜华西最大的财富一是老书记精神,二是华西村民。华西村民是华西发展的最大支撑和重要依靠。老书记留下的丰厚精神财富,是华西发展转型中最可宝贵的价值引领。老书记虽然过世了,但生命不等于呼吸,重在精神的延续,老书记用毕生奋斗锻造出的“吴仁宝精神”永远不会结束,老书记为党、为国、为人民的奉献精神永远不会结束,为亲、为友、为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永远不会结束。而且,这种精神和要求已经像血液一样,流淌在和我一样的每一个华西人的血脉里,被继承,被汲取,被发扬,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不断完善制度最重要这些年来,不管是村里的管理规章,还是企业的管理制度,都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我的看法,健全制度固然很重要,但落实制度更为关键。像《村规民约》,要立言立行,说到做到;要有章必循,违章必究——没有人情、亲情可言,只有村情、民情可依,不管你是干部,还是村民,都一视同仁。华西每一个人都要在《村规民约》中度量自身,在“规章制度”中规范言行。
始终珍惜今天
城乡一体与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小城镇建设指明了方向。城乡一体不再是空洞的理论,城乡建设也不再是短期的行为。当然,不管城市,还是农村,要发展,关键是要与产业结合起来。没有产业,城市会变成“鬼城”,农村只能是“空村”。
文化的融合周边村通过“一分五统”的帮带,10多年来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认为,更为可贵的是,大华西不仅实现了共富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实现了文化的可持续融合。大华西干群认可“一分五统”、认可华西精神、认可共富之路,从而统一思想、提高素质,融入华西这个大家庭。
抓好了自然有“面子”管理一个村庄,无论哪个方面,如果出了问题,就一定要抓。如果为了“面子”不去抓,最后连“隔里”都会没有。我们就是要抓苗头、抓问题,不要担心“面子”,抓好了自然就有“面子”。作为个人来说,我希望能够了解每一个村民、每一个职工,也希望他们每一个人能够了解我,通过了解,达到更好地配合。当然,在发展过程中,有些必须变,有些一定不能变。信仰、道路、价值观、使命感就永远不能变。像共同富裕,不等于一样富裕,一样富只能导致一样穷。但不管怎样,共同富裕这条道路,我们华西永远不会改变。这个过程中,既要关心弱势群体,又要鼓励能人团队。虽然方式、方法可能变化,但根基、底线永远不会改变。
始终展望明天
世外桃源华西描画的发展蓝图,就是要共同打造一个独具江南特色的“世外桃源”:经济发展稳健,干群敬业奉献,素质提升全面,环境美丽整洁,共富实干为先,百年责任在肩。
继往开来建设“世外桃源”,农民的本色不能丢、优良的传统不能变、进取的精神不能忘,像勤劳节俭、团结互助、淳朴和谐等优秀品质都要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尊老爱老,这是华西一贯的传统,更应该得到弘扬。要知道,华西能有今天,离不开以老书记为首的一大批老同志的努力。我总认为,人人都会老,人人要敬老。尊重老人,既是尊重未来的自己,更是尊重华西50多年的历史,也只有先继往,才能再开来。
任重道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挑起这副时代赋予的重担呢?结合华西的实际,我们感到要抓好三条:一要避免误区,量力而行;二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三要因地制宜,富民为先。因为,建设新农村,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建成的,也不是五年、八年就能建成的,甚至需要数十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样的一个宏伟目标。过去,“来了华西村,就是华西人”。现在,“服务华西村,就是华西人”。今后,华西村不仅是华西人的,也是属于全社会的,而我自己只是为华西打工的。作为我个人,自身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老书记身上好的东西先学好。我给自己定位了“三个一”:一是我对自己有“一个要求”,从2013年开始,我不拿奖金,只拿基本工资;二是我有“一个理想”,把华西打造成一个“城镇化的旅游城,宜居化的生态城,现代化的新市城”;三是我有“一个心愿”,老书记过世后,我们村内有的同志提出来,以后不再叫我“新书记”,叫我“吴书记”。我的意见是,还是叫我“新书记”。一是听起来比较亲切,二是我的工作才刚起步,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对我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我期待有一天,村民们也能喊我一声“老书记”,这也是我为之奋斗的目标!
(作者系党的十八大代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