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美丽中国如何感动世界?

2014年01月13日08:56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美丽中国如何感动世界?

  叶朗,浙江衢州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

  仲呈祥,1946年出生,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江山万里图(局部)

  青春版《牡丹亭》 资料图片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发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号召,强调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国内外的艺术潮流与风尚,近来也重新刮起了“中国风”。这些新风都在吹送着什么,又都将吹向哪里?站在2014年之初,看着中华文化的热潮迭起,本报特别邀请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对话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共同探讨中国当代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未来愿景。

  用艺术传递中华文化的当代之美

  仲呈祥(以下简称“仲”):文化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是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总和。人之为人,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理性情感动物,有着独特的精神家园需要坚守。一个民族的软实力,就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令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心灵得到滋润、灵魂得到净化、知识得到拓展、素质得到提升的文化氛围。氛围这个东西,虽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化人的、养心的。如果我们的艺术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存在,让黄钟雷鸣、瓦釜沉寂,那很多事情就会好起来了。

  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此乃定律。文化一味“化”钱,艺术止于“养”眼,则后患无穷。因为只有靠文化把人的素质“化”高,才能靠高素质、高境界的人,去保障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艺术求美,美在和谐,人类审美的终极目标,在于坚守神圣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入21世纪,人类要走向和谐自由美好,普遍遇到的问题就是文化自觉,这是钱学森、费孝通等自然科学家、人文社会科学家共同提出来的一个问题。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但这些文化资源在当代发掘得不够、转化得不够、配置得不够。如果任由其蜕变成一种“没有美感的文化”,将直接导致艺术理想的丧失、艺术水准的下降。

  叶朗(以下简称“叶”):没有文化的复兴,也就没有了灵魂。一个国家的物质生产上去了,物质生活富裕了,如果没有高远的精神追求,那么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最终会受到限制,这个国家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前途。天长日久,就会出现“人心的危机”,那是十分危险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民族,这就为我们培育国人的精神追求奠定了良好基础。现在的中国要想建设文化强国,绝不能平地起高楼,而是应该在充分继承传统文化优秀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建设。

  这种建设重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们要学习中国的文化经典,继承中国的哲学智慧。我们不反对快餐文化,但是我们反对用快餐文化、流行艺术来排挤经典。我们也反对解构经典、糟蹋经典,把经典荒谬化。要在全社会提倡尊重经典,要引导青少年学习经典、熟悉经典,要引导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第二,我们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回应当今时代问题的启示和方法。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有的是亘古不变的,有的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其中有许多问题,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启示和方法。比如说,近几十年以来,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建设逐渐超出了人类文明的把握能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衡的状态加剧,超量的信息刺激与心灵的迷失成为互为因果的社会文化问题。在这个时候,人们回头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一贯强调“道”对“技”的引领作用。中国古人对技术、技艺的精益求精的追求,总要超出技术本身,而归于“道”的层面。这就意味着,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能忽视它对人类生活、生命、精神心智的整体效应。

  第三,我们要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融入当代的生活。这不是指在表面上、形式上的复古,不是穿古装、行古礼,而是有选择地借鉴、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融合时代精神,使其在新的时代有新的发展,使我们的老百姓过一种既享受高科技的成果,又有高远境界和优雅品味的生活。我们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新闻媒体、文化艺术活动等方式,营造一种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具体到电影、电视剧等艺术作品的创作上,应多创作些闪现着理想火花的文化精品,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提升我们的国民性、重铸我们的民族精神。当然,塑造我们的国家文化形象,不能仅仅依靠明星人物,还有选秀节目,我觉得炒得那么热没有必要。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