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美丽中国如何感动世界?

2014年01月13日08:56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美丽中国如何感动世界?

  仲:究竟是搞文明冲突,还是搞文明对话,这是全人类的事情。21世纪,应该是人类文明对话的世纪。科学技术还在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在不断提高,但生态环境失衡,社会竞争激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有种种矛盾,人们也产生了诸多精神困惑。中国很多大哲学家、大文化学者都提出,为了人类有美好的明天,今天的人们要倡导和谐、倡导交流、倡导互补,而不要讲斗争、讲阴谋、讲复仇。联合国大墙上有八个大字,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学,也已经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

  每一种文化都是有体系的,整合是现在最重要的问题。一个民族的智慧就取决于对整合的态度。要善于把自己民族中好的东西和他人好的东西交融在一起。不同文化体系之间进行平等交流,可以带来新信息和新方法,可以由惊诧、莫名进而顿悟,可以激活思维。不同的文明应该和平共处,不同的文化应该和谐共生,不同的个体应该包容大度,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营造世界的和平、社会的和谐、人际的和睦。否则,如果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就只能是矛盾重重,冲突不断,战乱纷繁。中华文化不赞成唯我独尊、唯我独美、多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而是主张不同文明之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平等交流。这也正是西方思想敏锐的学者提出向中华文化学习的深层次原因。“美美与共”的实现渠道,就是交流与合作。通过认真对话,沟通交流,达到“美美与共”的目标。“与共”的过程,就是互补、交融、整合、创新的过程。

  叶:当今世界的各个地区,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也曾经是物质追求占据统治地位,精神活动和追求被忽视了。当人们发现精神被物质所操控,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就成了紧迫的时代要求、时代呼声。这恰恰引导我们回到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非常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求,非常重视人自身的教化和塑造,也就是要使人不断从动物的状态中提升出来。在儒家学者看来,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有高级的需求——精神的需求,包括道德的需求、奉献的需求、审美的需求,等等。精神需求不同于物质功利的需求,它是对于物质功利需求的超越,是对于个体生命的感性存在的超越。有人把中华文化的这种特点概括为重视人文精神、重视人文教养的传统。这种人文教养的目标,就是要塑造一种高尚的人格,就是要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

  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全世界都在对中国议论纷纷。这种种的议论归结起来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几乎所有的人都看到,中国的崛起将会以极其深远的方式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我赞同国外有的学者的看法,就是那种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的观点,已经有些过时了。在历史上,中国人的智慧和美感对世界发生过极深刻的影响,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有重大的贡献。我相信,21世纪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更深刻的、更深远的,将是中华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科技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影响。

  用艺术引领人类精神的高远格局

  仲:文化包含艺术在内,具有教育、认识、审美、娱乐多种功能。这些功能是综合发挥作用的,教育工具论、娱乐工具论都是不可取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追求利润,为了追求票房、收视率和码洋,一段时期以来,过度娱乐化的倾向确实存在。我不反对娱乐,健康适度的娱乐有益身心,但“娱乐至死”的现象是我们必须警醒的。

  我们现在丢了辩证法、丢了辩证思维的做法,反映在各个方面。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一味强调适应、顺应,淡化了引导;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强调了贴近生活的“入乎其内”,却淡化了“出乎其外”、站得高看得远;面对市场,则强调了市场的积极作用,淡化了市场的消极作用。导向改了,阵地就丢了。像现在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就是失衡的,十多家电视台在炒作相亲,几十家电视台在搞才艺比拼;电视剧产量过大、题材重复,一窝蜂地都是家人失和、明争暗斗。对这些现象,我们既不能居高临下、大话套话式的指责满天飞,也不应该取悦低俗、津津乐道于局部或细节的精彩,而是要入情入理地展开总体分析。不仅要在捡起芝麻的同时不要丢了西瓜,而且要在珍惜美玉的同时不忘点明瑕疵。

  叶:这种精神格局的问题,也反映在文风上。我很早就想编一本文选,陆续做了些准备工作,但直到2012年才实现了这个愿望。我编这本文选的目的,就是要提倡一种文风,提倡一种趣味。读读那些入选的文章,可以使我们懂得什么是爱,懂得什么是艺术,懂得一个真正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文风问题,趣味问题,不仅是一个文章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的胸襟、气象和境界的问题。

  我想提倡的文风是简洁、干净、明白、通畅、有思想、有学养、有情趣。根据这个标准,“五四”以来一些在我看来最能体现这种文风的前辈学者的文章,特意多选了几篇。他们的文章的格局和气象都非一般人能及,有一种超越时代的美。我相信,他们笼罩百家的胸襟,光风霁月的气象,高远平和的精神境界,一定会给读者朋友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出于同样的考虑,有几位当代学者、作家的文章,我也特意多选了几篇。我盼望,在这些前辈学者和当代学者、作家的影响和启发下,读者朋友能有意识地去营造一种新风气,注重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远离当下某些人传播的装腔作势、义瘠辞肥、自吹自擂、存心卖弄、艰深晦涩、空洞无物,以及武断、骄横、偏狭、刻薄、油滑、谩骂等低级趣味和鄙俗文风。

  仲:对于所有的艺术工作者而言,批评文风鄙俗背后的价值衰微,是迫切需要我们反思和解决的问题。艺术创作要有文化自觉,艺术批评也要有文化自觉;创作需要引导,批评也需要引导。也是4月举行的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启动了“天坛奖”评奖单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旗帜鲜明地推出了“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的核心价值理念。“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结合起来,不但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且包含了社会各个个体之间的融洽相处,互补共存,完整地呈现了中国和谐哲学的深刻内涵。这一从历史观、美学观高度提出的独特见解,不但增添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文化内涵,而且体现出中国电影人在推进文化强国战略中的文化主张和时代担当。作为电影节、特别是影片评奖的价值标准,作为处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电影文化交流融会的准则,这样的理念具有浓厚的本土民族特色和国际视野的时代特色。它不仅在引导创作,也在引导批评,引向了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创新,引向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远航。

  经济只能致富,文化方能致强。艺术批评与艺术作品应该携手营造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氛围,使每个人都能深入其间,感受到心灵的洗涤、灵魂的升华。这种氛围体现着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文明水准,这种氛围涵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软实力,能够将精神藏富于民,成为抵御各种风险的不竭动力和智慧源泉。

  叶: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文化的时代,一个文化兴国的时代,一个以建设文化强国作为我们的历史使命的时代。文化在国家历史和世界历史中的比重正在日益加大。文化时代,就是要求整个社会有更高精神追求的时代,就是追求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创意的时代,就是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照亮中华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一些国际友人说,他们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多少还知道一点,但对中国当代的文化几乎什么都不知道。也就是说,对于国际社会来说,中国当代的国家文化形象不清晰、不突出。即使是中国人,也不是都熟悉中国的文化,不是都对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有充分的了解。今天,我们国家要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有一种文化的自觉,需要对我们自己的文化进行重新认识。这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现在有没有文化大师、艺术大师和文化经典、艺术经典?我觉得是有的。虽然我们有很多问题,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这个时代还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伟大的时代必然会产生伟大的艺术,对于这一点我是有信心的。最重要的,我觉得美学、艺术批评要关注当代艺术、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代的复兴,我们应该让那些真正反映这个时代的艺术展现出来,在这方面做一点推动的工作。我们要研究,要发现,要把它照亮,把它放到国家舞台上,向国际社会展示它,让大家都知道真正代表中国的文化是怎样的。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引导当代的艺术潮流,使全世界看到和重视能够真正反映我们时代精神、代表中国的国家形象的艺术作品。也就是说,让中国的“香气”传遍世界,让世界闻香而知中国。这应该是我们21世纪前30年或前50年文化发展、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