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说到艺术创作,我们必须强调,人类的物质生产,可以“顾客是上帝”;人类的精神生产,需要的是引领,不可以一味强调“观众是上帝”。一个民族要保持文化自觉和清醒,就要有引领。时尚的不一定是永恒的,永恒的常常不是时尚的。美学的根本问题是一个文明的问题,一个精神文明的问题。人的精神追求是往崇高的方向奔,还是往低俗、功利的方向滑?回答的是前者,为什么行动还会是后者?为什么去玷污自己民族的伟人、玷污经典,却对理想、情操、品节强调甚少?中华民族有很多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尽力把它们呈现出来?
归根结底,艺术是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创作应该倡导用“美”来涵容真善、统摄真善,而不能停留在“皮相现实主义”的肤浅层面。比如,艺术作品在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的时候,最低层面是客观地、真实地再现它的历史,包括它的时代风情、代表人物的精神风貌与心灵轨迹,这是第一层次的。比这个高一等的,是以今天的视角反思过往的历史,看这段历史有哪些内容与今天相通,不是客观的呈现,不是简单的比附,而是打通历史同现实的通道,给今人以启示,这是第二层次的作品。再高一等的作品,就是既能够站在今天反思过往的历史,还能够着眼于未来,为了明天站在今天去反思历史,这就是一种历史哲学意识。如此不断地提升艺术创作的追求,才能够真正走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
叶:文化产品包括艺术作品在内,从生产来说,不仅有一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还有一个内容问题。就像我们的电影、电视有了高清技术、3D技术,但如果没有内容,那还是空的。现阶段中国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与内容出口都非常薄弱,面向当代、面向国际的原创力不足,还不能与日本、美国等文化产业强国竞争。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当确立一个内容战略,将文化产业的内容建设提到战略高度。文化产品从社会功能来说,不仅能提供娱乐消遣,更重要的还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发展完美的人性。我们的文化产品应该体现一种文化精神,应该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引导广大青少年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五年前,我们把青春版《牡丹亭》请进北京大学,和白先勇合作实施“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现在又启动新一轮的五年计划。目的就是引导青年人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艺术经典,引导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失去了平衡,物质生活占据统治地位,而忽视文化的、精神的追求,造出很多“单面人”。宗白华提出,中国的艺术是灵的空间,中国的艺术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中国传统艺术确实在精神、心灵层面的展现更为突出,我们回归传统文化的经典所要借重的就是这个方面的影响。
仲:只有真正拥有中国味道的艺术作品,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流光溢彩。4月初的第五十届戛纳电视节上,有9部中国元素浓郁的纪录片亮相,包括《京剧》《园林》《舌尖上的中国》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传递中华文化之美。我最近参加了飞天、华表、金鸡三个影视评奖,看到一些不错的作品。像电影《百鸟朝凤》娓娓道来了一个教唢呐、学唢呐、吹唢呐的故事,在鲜明的民间传统文化氛围中,讲述老百姓平平常常的生活、绵长悠远的人生,既展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价值判断,也探寻了人类共同面对的、现代性所带来的困惑。这部作品就很值得推出去,走上国际舞台。
叶:我们在介绍和展示中国文化的时候,应该特别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世界,展示老百姓的生活态度和生命情调。我们从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宋代都城老百姓那种毫无拘束的快乐气氛,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平静、安乐、和谐生活的一种满足;我们从老北京蓝天传来的鸽哨声和小酒店里弥漫的知足、祥和、悠然自得的情调,可以看到中国老百姓在平淡的生活中为自己寻求的快意和乐趣;我们从中国人在弹琴、下棋、饮酒、喝茶时着意营造诗的氛围,可以看到中国人古往今来对于审美人生的追求,等等。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世界、人生愿望和审美情趣,这是构成一种文化的最基础层面的东西。在这个最基础的层面上,不同的文明必定有许多相通的东西。把这些东西展示出来,最容易得到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朋友的理解、欣赏和认同。
用艺术营造世界文明的和谐共生
叶:无论在人类历史上还是在当今世界,人类文明都是多元共存的格局。这种格局必然带来文化的差异。如果缺乏交流、沟通,这种差异往往会造成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隔膜和误解,甚至造成矛盾和冲突。我们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就面临这种局势。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还很陌生,不仅是不了解、不理解,还有许多误解。甚至有些西方人还在拼命吹捧某些表现中国人愚昧、变态、血腥、乱伦的电影和美术作品,认为那才是真实的中国形象。面对文化差异带来的隔膜与误解,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的文化、哲学和艺术。
一个文化强国,其文化一定会对其他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这种文化的吸引力就是文化软实力。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世界各国既要展示各自文明中最有特色的东西,又要展示各自文明中体现全人类普遍认同的东西。就是在那些最有自己特色的东西中,往往也有体现全人类普遍认同的内容。中华文化就是如此。像对异质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强烈的和平意识、浓郁的家国情怀,等等。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我们要着重把这些体现全人类普遍认同的内容展示出来。我们这样坚持做下去,就会逐渐使国际社会了解真正的中国,了解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祈求和平、盼望富足、优雅大度、开放包容、生生不息、美善相乐,才是真正的中国。孔子说过“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一个国家建设得好,应该使你的近邻欢乐,还要使远方的人们仰慕你的文化,到你这里来观摩学习。21世纪的中华文化,应该焕发出这样的魅力和吸引力。
![]() | ![]()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