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访谈:透视土地家底 增强忧患意识
——访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世元
作为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30日发布。山水林田湖,我们生命共同体的神圣国土最新的数据问世。每组数据都饱含渗透纸背的忧患感。就相关问题,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世元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数据虽有增加 实有耕地就那么多
记者:各界最关心耕地红线可否松一松了?
王世元:大家最关心耕地,说明我们的人民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耕地数据有所增加,主要是受调查标准、技术方法改进及农村税费政策调整等影响。多了2亿亩,但全国1.49亿亩耕地位于东北、西北林、草地区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内或25度以上陡坡,相当部分要还林、还草、还湿和实施耕地休养生息;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局部地区耕地受中、重度污染,大多不宜耕种;开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层破坏、地下水超采形成漏斗地,已影响一定数量耕地正常耕种。
全国适宜稳定利用耕地就18亿亩多。我国粮棉油及其他农产品,13亿人的饭碗就出自这些耕地。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国情没有改变,粮食供需紧平衡、总进口大于总出口、产需不平衡格局没有改变。必须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耕地红线不动摇,确保实有耕地基本稳定。
记者:耕地保护形势有没有改观?
王世元:我国难以稳定利用耕地数量较大,优质耕地减少较快。城镇建设用地大都占用城乡接合部优质耕地。13年间城镇用地增加4178万亩,大多占优质耕地。仅东南沿海5省就减少水田1798万亩,相当于减掉福建全省水田面积。同期补充耕地大多需要长期熟化。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补平衡难度日趋加大。我国人均耕地仍处下降趋势,已降至1.52亩,明显低于世界人均3.38亩水平。随着人口继续增长,人均耕地还将下降。要看到数据之增,更要感受严峻之势,增强国情意识、忧患意识、节地意识、节粮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