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着宝马扫大街”,“上楼”之后怎么办
截至目前,朝阳区有约23.4万农民搬迁“上楼”。农民“上楼”容易,但没了土地,如何养活自己?
第三产业成为农村地区的主导产业。早在“十一五”末,朝阳区三次产业比例就达到0.4:24.2:75.4。刘伟说,如何将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实现其“身体与思想同上楼”,是农村城市化首先要破解的难题。
伴随着征地拆迁补偿所带来的巨大收入,一些地方出现了“拆迁农民开着宝马扫大街”、“离开了土地,离不开麻将室”的现象,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变得刻不容缓。
从“十一五”开始,朝阳区就着手实施农民市民化工程,统筹解决就业、保障、教育、卫生等民生问题。对“肯上进”的新农民,政府制定培训规划,免费培训、介绍工作。同时,从心理健康、理财投资、就业培训等方面,给农民送培训。各乡都在有条件的社区设立了心理咨询室、聊天室,还举办理财培训班、发放理财手册,向村民传授理财知识,引导村民理性支配补偿款项。
除了技能输出,朝阳区还重视优良文化移风易俗的作用。通过挖掘传统民俗文化、培育基层群众文化和发展现代文化产业,近年来,朝阳区在农村地区共组建1025支文体队伍,建设123个文化广场、160个文体活动中心、585处居民健身工程。直接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活动场所和品牌活动,为提高农村地区群众的素质搭建了有效平台。
与此同时,城区的公共服务也逐步向原来的农村地区扩展。2012年完成60个社区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和61个社区用房改扩建项目,方便市民生活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已覆盖121个社区。16个村还试点建立村级社区服务站,82个村庄实行社区化管理。(余荣华)
![]()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