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湖南卫视推出的一组系列报道引收视热潮

县委旧大院 成了新明星

2013年12月16日07: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①:茶陵县委办公楼。
  张一吟摄
  图②:绥宁县委大院。
  江 湖摄
  图③:绥宁县委办公楼。
  江 湖摄
  图④:蓝山县委大院原大门旧址。
  龚文彬摄
  图⑤:茶陵县委大院。
  张一吟摄
  制图:宋 嵩

核心阅读

最近,湖南卫视新闻联播连续推出的系列报道《县委大院》热播。镜头里,湖南一批县委大院,在历史风雨的冲刷下,依然保持着老旧古朴的风貌。老房子成为“新明星”,其背后是院子里基层干部苦干实干精神的彰显。“每一届县委政府,搞一座综合大楼,搞不起来是不可能的。相反,是把富日子穷过、先富民后享受的执政理念,才赢得了掌声。”

如果县委大院修得富丽堂皇,感觉好像改革开放的成果首先被干部享受了。

——石门县委书记  董  岚  

不要在机关院子建设上敢为人先,而要在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上敢为人先。

——临澧县原政法委书记  杨绪沐  

抉择:搬不搬

十来平方米挤五六张桌子,干部们以民生为重选择了不搬

湖南卫视“80后”记者李欣,采访过很多“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县委大院,见到蓝山县这样的红砖黑瓦房屋,觉得“太土了”。

赶到的那一天正好是晴天,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在组织人对大院房屋进行检修。局长朱登位介绍,大院每年检修两次,经费2万元,不够的话报财政,上次多花费的3000元报了三次,还没有批下来。

大院里的日子过得有些拮据。一间办公室挂两三个牌子,十来平方米摆五六张桌子,通过四五十厘米的过道还得小吸一口气。

对于溆浦县委大院的不起眼,湖南卫视记者周琦印象深刻:夜幕降临,位于县城中心地带的大院,完全被周边肯德基等商业建筑的灯光“淹没”。有一位大学生村官,第一次进城找县委大院,百转千回,费了好大劲才找到目的地。在他眼里,县委大院应该是当地的地标性建筑,谁知竟然如此“低调”——9栋办公楼大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的甚至还是百年前的县衙。县委大院陈旧拥挤,唯一装饰一新的是2011年改造的信访接待中心。

老了旧了,毛病自然多了。临澧县委大院每年要做四次白蚁防治,溆浦县委大院老鼠经常出没,新邵县委大院木质楼梯一脚踩下去“嘎嘎”作响,蓝山县委大院包括县委书记在内的办公室都没有洗手间……

诸多不便,诸多困难,这么多年居然没想过搬迁吗?这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

“我们五六个人在一间房子里办公,能搬当然最好!”新邵县一位干部说。就连新邵县委书记伍备战也坦言,说没有动过搬迁的念头,那是假话。

新邵县委大院61年来没有挪过地儿。今年初,开发商提出大院迁至其项目所在地,不用花政府一分钱,新建办公楼“交钥匙”让县委干部入驻。几经考量,最终考虑到“免费”的代价却是让百姓买价格更高的房子,县委拍板:不搬。

唐渊是绥宁县第六任县委书记,2008年接手时,前任给他在财政上留了2000万元,叮嘱说可以用来盖个新楼。谁知2009年6月,绥宁暴发特大山洪地质灾害,20多万人受灾。2000万元成了“救命钱”,投入了灾后重建。

在搬与不搬的天平上,县委大院的干部们以民生为重选择了不搬。

正如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吕焕斌所言,老旧县委大院走红,都是因为它们背后的人。拥挤破旧的老房子,其实都承载着一代代县委干部们“克己奉公、一心为民”的执政情怀。

相关新闻


组图:走进湖南省各地“最美县委大院”

“最美县委大院”的故事

人民时评:“最美县委大院”何以走红

湖南日报:老旧县委大院能给人温暖

下一页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