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湖南卫视推出的一组系列报道引收视热潮

县委旧大院 成了新明星

2013年12月16日07: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争议:报不报

采访之初所有县委都婉拒,节目热播引来多个县“求报道”

对于这批老旧县委大院的走红,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杨壮并不感到意外。他回忆,当初策划这个选题的时候,几位主创人员“一拍即合”。

眼光落到一本杂志关于茶陵县“湘东最美县委大院”介绍的那一刻,新闻中心通联部副主任聂雄脑子里就有了这个想法。再与杨壮等人一合计,就决定动手。然而,事情进展并非那么顺利。面对记者的拍摄请求,几个县委相关负责人无一例外都是礼貌回绝。

衡东县干部说,县委大院新址都看好了,一旦把镜头对准老庭院,岂不是给我们念了“紧箍咒”?也有其他县的干部坦言:“报道我们县委大院老旧,会招来‘出风头、作秀’之嫌,其他建了新大院的兄弟县怎么办?”……

电话打尽,口水说干,动用多方关系说情,采访拍摄在磕磕绊绊中起步。杨壮说:“我们反复同采访对象沟通,关注的是院子背后几代人的坚守,而且是放在全省的一个坐标来看。”

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助理肖永根跑到一个县,呆了一天时间没有任何进展,情急之下“拍起了桌子”,对方才逐渐配合采访。

节目播出后,不少领导和地方干部、观众给联播栏目负责人打来电话,为这组节目叫好。就连省里退休老干部,都看得热泪盈眶。湖南原省委书记熊清泉一期不落全部看完。他说看着节目就像看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样,仿佛又回到那个年代,党员干部个个都是工作狂。

“好多个县主动打电话联系我们,希望采访报道他们的大院。”湖南卫视新闻联播负责人李越胜笑说,节目制作之初各方的顾虑全部一扫而空。

湖南卫视总编室品牌推广部主任汤集安分析,从不配合到配合,从回避到主动,采访对象态度的“转向”,表明古旧县委大院所承载的宝贵品质,战胜了所谓不能言说的官场生态和微妙的现实考量。

转变:旧不旧

老旧大院里干出“不老旧”的业绩,干部认为“先富民后享受”

临澧县原县委副书记王宏忠直言,每一届县委政府,搞一座综合大楼,搞不起来是不可能的。相反,是把富日子穷过、先富民后享受的执政理念,才赢得了掌声。

在获得赞誉的同时,对于老旧县委大院也有不同的声音:大院搬迁能够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为啥不充分利用?不建新楼的老旧大院主政官是否过于观念守旧、不思进取?

事实上老旧的大院里,一代又一代县委干部干出了“不老旧”的业绩——

临澧县的教育、医疗条件、农村养老和饮水安全在湖南名列前茅,屡屡涌现“临澧现象”;今年7月,石门县配套投资5000万元的火车北站通车,是湘西北最大的县级火车站;岳阳县财政收入从全省倒数跨越到岳阳市前三;溆浦县历时18年,历经7任县委书记,全长2.77公里的防洪大堤终于在今年形成闭合圈,成为县城的一道风景……

“县委把建豪华大楼的钱用在其他地方,同样会使其他产业和百姓受益。只不过,受益人不是领导干部,而是人民群众。”李越胜说。

网民“无名无闻无声”评价,老旧县委大院在提倡践行群众路线的今天,格外亮眼,令人深思,催人奋进。

大家纷纷表示,艰苦奋斗和执政为民的精神,依然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依然是党和国家的主流价值。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或者未来,它们都是时代最强音。

湖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龚政文告诉记者,当每一集片尾沉郁的小号吹响,历任县委书记的名字在土黄的底色上翻过,有一种历史的召唤訇然作响,澎湃于胸: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来自何方,去向哪里。

在茶陵县委大院,毛泽东当年散步的院子里,镌刻着他在重上井冈山时说的一句话: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

或许,从这句话中,我们才能深刻理解系列报道《县委大院》热播的原因。(记者 侯琳良)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16日 11 版)

相关新闻


组图:走进湖南省各地“最美县委大院”

“最美县委大院”的故事

湖南一些县委“蜗居”老旧大院办公赢得社会赞誉

人民时评:“最美县委大院”何以走红

新华时评:“最美县委大院”美在何处

湖南日报:老旧县委大院能给人温暖

河北日报:“最美县委大院”是一面镜子

上一页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