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思考,推动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1989年11月,邓小平退休。在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问题上,邓小平以身作则,为彻底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正常化作出了表率。
退休后的邓小平,仍然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关注着改革开放事业,并结合国内外形势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如苏东剧变后,他以丰富的经验提醒中央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特别是1992年,他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思想观点,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江泽民说:“小平同志晚年提出了许多十分重要的思想,特别是他1992年的南方谈话,澄清了当时困扰着人们思想的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为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很多话,小平同志当时不说,我们这些人是很难说的。”(《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6页。)
邓小平的晚年思考,既着眼于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又放眼于妥善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新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他对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对于引领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意义尤为深远。这里择其要者,分述如下。
第一,根据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阐发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提出要“又快又好”发展的新要求。改革开放能不能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是邓小平晚年思考的重点。他认真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提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他说:“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为此,晚年邓小平每到一处,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说,要抓住机会搞发展。他强调说:“发展才是硬道理。”直到90岁高龄时,他还在说:现在是机会啊,这个机会很难得呀!中国人这种机会有过多次,但是错过了一些,很可惜!你们要很好抓住。(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9页。)
第二,进一步阐述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提出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1991年,邓小平对江泽民等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8页。)1992年,他进一步阐发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理论意义,并特别强调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371页。)1993年,他在审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编辑工作总结报告时说:我的文选第三卷为什么要严肃地多找点人看看,就是因为其中讲到的事都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不能动摇。就是要坚持,不能改变这条路线,特别是不能使之不知不觉地动摇,变为事实。(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65页。)这些论述,对于帮助全党进一步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坚持改革开放和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阐明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为正确认识和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提供了依据。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在改革开放的未来发展中,还会出现各种不同意见。怎样看待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邓小平经过长期思考,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从“不争论”到“三个有利于”,反映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认识的不断深化。
第四,反复求证“第一生产力”理论,为实现科学发展探索新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1988年邓小平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他最初说这个话时,是一种探讨的方式,使用了“依我看”、“恐怕是”这样的语言。退休以后,他一直在思考和求证这个观点。1992年,他在视察南方的过程中,多次向科学家求证:“我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你认为站不站得住?”(游景玉访问记录,2002年1月。)他深有体会地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378页。)随着越来越快的高科技新发展,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将愈益显示深远的意义。
第五,深入思考和提出如何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问题。确立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江泽民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论述作出的大决策。当江泽民提出这个想法时,邓小平是赞同的。他说:实际上我们是在这样做,深圳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搞市场经济,没有竞争,没有比较,连科学技术都发展不起来。(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47—1348页。)对于怎么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晚年邓小平想得很深。1993年9月,他提出一个思考许久的重要新思想。他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四个坚持集中表现在党的领导。现在经济发展这么快,没有四个坚持,究竟会是个什么局面?(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63页。)这实际上提出了在改革开放的长期过程中,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这显然是关乎改革开放正确方向的一个大课题,需要我们现在和今后努力思考和解决。
第六,深化对共同富裕问题的认识,探索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共同富裕是邓小平从改革开放之初就高度重视并反复论证的问题。到了晚年,他对这个问题更为关注。1990年,他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1992年,他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精辟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年年底,他明确提出:中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也就是说,要考虑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问题。要研究提出分配这个问题和它的意义。到本世纪末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56—1357页。)1993年,他又进一步指出: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12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64页。)
此外,邓小平晚年还重点思考了改革开放的其他一些重要问题,形成了一些新的思想,不再赘述。邓小平晚年思考的所有这些重大问题,许多已成为今天改革开放正在解决的实际问题。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经验证明,他的这些思考与设计对于中国今后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龙平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