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谋划改革开放宏伟蓝图
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到20世纪末实现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逐步全面推开。1983年,邓小平到江苏、浙江调研,对实现小康目标、建设小康社会有了新认识。1984年,邓小平到几个经济特区调查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新的思考。这年5月,根据邓小平的思路,国务院提出:“今后在经济工作中,要着重抓好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两件大事。”(《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79页。)6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时将中国实行的政策概括为:“总之,我们内部要继续改革,对外进一步开放。”(《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5页。)改革开放这个词由此进入我们的社会生活。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讲了许多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体现了邓小平改革与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之后,中央又制定了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两个决定。
1984年到1988年,邓小平的全部心思都在改革开放上。他认真研究改革开放的每一个步骤,谨慎作出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重大决策。在他的领导下,改革势不可当,“过五关,斩六将”,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重大进展,中国经济由此上了一个台阶。在这个进程中,邓小平提出和阐发了许多新的思路、思想和决策,以敏锐的思考完成了对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特征作出新判断,并及时调整外交政策,制定新的国际战略,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邓小平历来高度关注国际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他就注意到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的新走向:“大战打不起来,不要怕,不存在什么冒险的问题。以前总是担心打仗,每年总要说一次。现在看,担心得过分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页。)之后,他又得出结论: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制止战争的因素也在增长,战争是可以避免的。1985年,他将和平与发展概括为当今的时代特征。邓小平关于时代特征的新判断,是作出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特别是对外开放的许多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毫不动摇地深化下去,与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维护这个新判断不无关系。
第二,对基本国情作出新概括,提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论断。1979年,邓小平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82年,他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他进一步提出,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2页)。邓小平的这个思路是连贯的,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完善。
第三,深刻揭示改革开放的性质、作用、意义和影响。对改革开放的性质、作用、意义和影响,邓小平论述得最多。1978年,他就说,“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1984年,他明确指出:“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2页。)之后,又进一步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页。)“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6页。)“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2页)。根据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
第四,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确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制定实事求是的经济发展战略对确定改革的方针、步骤至关重要。1979年,邓小平将过去提出的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修订为“翻两番,奔小康”;1987年,他根据改革开放的新进展,进一步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解决温饱,第二步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对这一发展战略,邓小平极其珍视。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改革开放面临很大困难,邓小平及时发表讲话,首先强调“三步走”发展战略没有错,不能变,因为只有坚持和维护这个发展战略,才能确保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第五,不断解放思想,深入研究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鼓励全党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困扰人们思想的一个难题。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邓小平先后十多次谈论这一问题,明确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后来,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最终帮助全党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归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第六,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的新论点,探讨解决改革开放的速度与效益问题。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按邓小平的本意,是要寻找一条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的途径,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987年,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5页。)但是,邓小平并不一味地主张求快,他强调的“快”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辨证的。他说:这“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
第七,提出“不争论”原则,鼓励改革开放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开放前无古人。改革开放的每一个大的举措都是创新,必然会引来许多不同意见和议论。怎么办?邓小平提出了“不争论”原则。他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4页。)这实在是一个睿智高效的杰作。江泽民后来深有体会地说:“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这是邓小平同志发明的好办法,是个高明的办法。一时看不准的事情,不要急于下结论,看一段再说。”(《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第八,提出并阐发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原则。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邓小平在领导开创改革开放事业进程中高度重视和反复强调的一个大问题。就经济发展而言,他说得最多的有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这对于保证改革开放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第九,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在领导开创和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一直强调要“两手抓”。总的思想是在搞改革开放的时候,不能忽视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要注意保持协调发展。这虽然不是改革开放本身的事情,但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方面。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论述还有许多。将这些论述综合起来,就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他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这些设计初步回答了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基本国情、性质、任务、目标、步骤、布局、方法、原则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改革开放前进的科学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