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地处边陲,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干部占到全省干部数量的三分之一。边疆腾飞,关键在干部,尤其是少数民族干部。
今年来,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举办多期少数民族年轻干部培训班,为提高少数民族年轻干部素质充了强有力的电,加了高标号的油。
干部们都想学点啥?
做好需求调研,保证按需施教
在日常工作中,少数民族干部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希望通过培训学到什么?这两个问题,在培训班组织者的脑海中盘旋了很久。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主要从三个维度考量: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了各地发展战略及推进措施等课程;针对实际工作需要,设置了边疆民族地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群众工作等课程;结合能力提升需要,设置了如何提升年轻干部的能力素质、年轻干部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等课程。”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专职副院长朱江介绍。
为准确把握学员需求,学院在培训准备阶段,借助电话、网络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细致的需求调研,并据此制定培训计划,调整讲授重点,完善培训课程,务求做到按需施教。
在最初的预案里,农业经济管理被视作教学重点,调研发现,学员们对此并不认同,认为这并非当前的紧要问题。而种植养殖技术类课程也因其太过具体,被学员们投了“否定票”。
文山州地处边陲,东邻广西,南靠越南,如何依托其经济枢纽地位发展经济,发挥云南向西南开放桥头堡作用?调研期间,文山班学员提出,希望增加“通道经济”方面的内容。学院对这项意见极为重视,迅速聘请专家,增补有关课程。
学员普遍反映,课程设置丰富实用,针对性强,较好地满足了学员需求。
怎样培训才“解渴”?
带着问题来,带着经验走
学员莫振荣翻开笔记本,短短几天已经密密麻麻写了大半本。他感慨道:“这次培训回答了我心里的好些疑问,太‘解渴’了!我记笔记这次最认真!”
今年年初,云南省委组织部在发往各州市的开班通知中明确要求:学员报到时要做到“两个带来”——“带来一个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带来一个在实际工作中做得最成功的典型案例”。
学员带来的材料在干部学院堆起来了高高一摞,老师们将这些材料都录入电脑,并进行分类整理,今后将选编其中的典型案例形成教材。“学员带着问题来,带着目的学习,让培训更具针对性,最后学有所用,解决问题,才算是提高了培训的效率和效果。”朱江介绍。
![]() |
相关专题 |
· 《中国组织人事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