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李建华:党员干部要以百姓之心为心 

——在闽宁镇蹲点调研的几点思考

2013年09月17日08:5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党员干部要以百姓之心为心

9月2日,李建华(左)在贺兰山东麓的闽宁镇万亩酿酒葡萄园里与群众一起给葡萄掐条。左鸣远摄

调查人:李建华(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这次蹲点调研,与群众坐在一起聊天、吃饭,面对面与群众交流交心,看看他们的真实生活,我觉得听到了真话,看到了实情,经受了一次生动的群众路线教育,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对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有了更深刻更直接的体会。闽宁镇过去的发展是一段改进作风的生动实践,未来的发展更需要务实的作风来推动。我们要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优良的作风体现在以百姓之心为心上,体现在为民务实清廉上,从群众反映的点点滴滴、桩桩件件的事情抓起,让老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让年轻人就业有机会、创业有舞台,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各族群众的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上世纪80年代初,“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一些农民,为了吃饱肚子、改变命运,怀揣梦想,自发来到银川市永宁县境内的贺兰山东麓,通过承包农垦土地、在戈壁滩上开荒等方式求温饱、找出路,并在此形成了一个新的聚居区。1990年10月,自治区又异地搬迁了一批吊庄移民来到这里。1997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提议建立一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闽、宁)命名的移民开发区,帮助西海固地区贫困农民走出大山、脱贫致富、奔向小康。宁夏和福建两省区经过认真选择,把这个地方作为闽宁对口帮扶的平台,闽宁镇由此而来。创设之初,有些移民的经济状况可谓“赤贫”,有的农户所有的家当折算起来不足千元。20多年来,在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福建省的倾力帮助下,经过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闽宁镇已从昔日人烟稀少的戈壁荒原变成了阡陌纵横、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的“塞上江南”小镇。截至2012年底,全镇移民群众人均纯收入由搬迁之初的500元跃升到4685元,较15年前增长了近10倍,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过上了过去想也不敢想的好日子,闽宁合作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我之所以把闽宁镇确定为联系点,一是闽宁镇是闽宁合作17年的代表;二是闽宁镇是一个民族乡镇,现在全镇面积56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人口4.4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比83%;三是闽宁镇2012年人均收入4685元,仍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还有未脱贫群众693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6%。闽宁镇在宁夏很具代表性,我想通过跟踪调研、解剖麻雀,研究解决加快宁夏发展、解决宁夏1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今年5月,我在宁夏履新一个多月后,在到基层调研、熟悉情况时去了闽宁镇,这个镇的发展和群众的生活状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9月上旬,我再次到闽宁镇专门蹲点调研,先后走访了2个村10多户群众,与他们同吃同住,到葡萄园参加劳动,到企业、学校了解情况,看望镇上的老党员。回来后,所见所闻不时在脑海浮现,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一直萦绕于怀。看到闽宁镇的巨大变化,看到绝大多数群众过上了富裕安康的日子,我感到很欣慰。同时,看到闽宁镇在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的现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一些群众还没有脱贫致富,心里也很沉重。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群众的美好愿望变成现实是我们的责任。作为党员干部,只有以百姓之心为心,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解百姓之所忧,才能切实担负起执政为民、造福百姓的责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