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强、梅垠摄
8月31日,城口县东安乡密水村,教师张贵福背着新书和牛奶行走在回学校的路上。
8月31日,张贵福和前来接应的家属陈前玉背着新书和牛奶,走在回学校的路上。
在升旗仪式上,由于树干上的旗帜无法升降,孩子们只是行队礼,注视着国旗在风中飘扬。
看着孩子们往新书上写自己的名字,张贵福脸上露出了笑容。
一块土坝子就是操场,张贵福带领孩子们上体育课。
在教师宿舍的门板上,张贵福写了三句鼓励自己的话。
编者按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要到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即将来临之际,本报和市烟草专卖局携手,把目光投向一个特别的群体——乡村教师。
目前,我市有乡村教师近21万人。面对艰苦的环境,相信他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犹豫:留下,还是离去?很多人最终选择了坚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守在群山环绕、交通不便的小山村里,坚守在平凡、清贫的三尺讲台上。其中的一些老师,已经坚守了数十年。
这是一个不应被遗忘的可敬群体。在日渐浮躁的当下,他们坦然面对微薄的工资、艰苦的条件和日复一日的辛劳,以无私奉献、默默坚守的人格光芒,照亮了一批批乡村孩子的求学之路,帮助一个又一个贫寒子弟走出大山、奔向希望。
我们记录乡村老师的故事,是希望全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我们,更希望和更多的人们一起,组织一场公益活动,给这些最可爱的人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帮他们修补好漏雨的教室、建一座通往学校的简易桥梁,或者捐建一间小小的厨房,让孩子们吃上热饭、喝到热水。
相信做些这样的事,你我都会感到充实而幸福。
关于距离,有人习惯用长度衡量,如从起点到终点有多少公里;也有人习惯用时间衡量,如从起点到终点要多少时间。
城口县东安乡密水村小教师张贵福与一般人都不一样——他习惯用歇多少次来衡量。他说,“从城巫路(城口至巫溪)路口到密水村小的这条山路,中途我要歇20多次。”
这条山路,沿密彩河逆流而上,全长近7公里,地上铺的是碎石,部分路段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深沟,虽经拓宽,仍狭窄难行。今年57岁的他背着装满书本、牛奶或鸡蛋的背篓,步行回村需要近两个小时。
这条山路,老张背着背篓已走了4年。此前,他曾经走过的两条旧山路更长、更难走——长的那条全长超过16公里,其中有近10公里是在绝壁之上,走完全程,他中途要歇80多次;短一点的那条,路程虽不到8公里,但却是采药人都喊难走的“毛毛路”,歇的次数很难数得清。
从17岁开始,每两周,老张就要在这样的山路上来回走上一趟。40年来,他走过的山路接近3万公里,累计为学生运书本7000余册,背鸡蛋9000余个、牛奶9000余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