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悬崖上的路,一步之外就是深达几十米的崖壁,稍不留神就有可能粉身碎骨。40年来,他走过途经绝壁的山路近3万公里,累计为学生运书本7000余册,背鸡蛋9000余个、牛奶9000余盒。

一位乡村教师的“绝壁之路”

牛强、梅垠摄

2013年09月04日16:31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一位乡村教师的“绝壁之路”

三条绝壁路,老张走了40年,背篓换了近40个

“大山里,能识文断字的人凤毛麟角,我不干,娃儿就没得人教了”

见到老张是在8月31日上午10点,一大早从村小出发的他,已背着背篓在城巫路与山路的交叉路口等着我们。背篓里,装着他从中心校领取的新学期孩子们的课本还有牛奶,总重量超过70斤。

悬崖上的路,宽1米多,完全是在绝壁上开凿而成,一步之外就是深几十米的崖壁,崖壁下,密彩河水流湍急,怪石嶙峋,一不留神就有可能粉身碎骨。

“4年前修了这路,好走得很!”尽管已经年近六旬,还背着70多斤重的背篓,但老张却并不觉得悬崖上的山路有多难走,“以前那两条路,走起才叫难。”

1973年8月,时年17岁的张贵福带着全村人的重托,当起了每月仅有9元工资的教书先生,“大山里,能识文断字的人凤毛麟角,我不干,娃儿就没得人教了”。

从此,张贵福就经常绕过密水村小的后山,翻过两道山梁到达东安乡乡场,为孩子们背书、背卷子,甚至背课桌。这条山路,全长超过16公里,其中有近10公里是在绝壁之上。这条路,他走了32年。

后来,老张从村里的采药人口中得知,密彩河畔也有一条路能通到东安乡乡场,虽然险峻难行,但路程能缩短一半多。这条路,在他如今行走的山路对面,宽不过一尺,就像是挂在悬崖绝壁上的一条细细的带子,别说是背着背篓行走,就是爬,也没有多少人能在这样的路上前行。这条路,老张又走了4年。

如今,虽然密水村尚未通公路,但新修的山路已经能通摩托车了,只是不会骑摩托的老张,依然选择用背篓将孩子们的课本、牛奶、鸡蛋等背进大山中。40年来,他的背篓也背烂了近40个。

老张每次出山背东西,老伴陈前玉都会到路上接应

“老张不容易,我得帮到点!”

当了40年村小教师,老张走了40年的山路,到底有多难走?

“现在的这条路虽然加宽了,但还经常滚石,一下雨更是吓人得很。”与我们一起进村小的路上,老张摆起了旧龙门阵——

4年前,同为密水村小老师的谢长云,从村小步行前往中心校开会,却在山路中一处名为五岳寨的地方,连同落石一起滚入河中,不幸遇难。从此,再也没有教师愿意到密水村小任教。

2010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当老张背着从中心校领到的试卷,步行到达密彩河畔的施家坝子时,天空乌云密布,天色瞬间暗了下来,随即下起了倾盆大雨。大雨中,他深一脚浅一脚,摸着崖壁前行,几次差点滑落深渊。行至三关寨时,他遇到了打着手电筒前来接应的家属(当地话,意为爱人)陈前玉。

两口子在风雨中艰难前行,到达双坝时,体力严重透支的老张一步踩滑,直接栽在了碎石路上,膝盖和手掌全都划破了。“还好她拉着我,要不就直接滑到崖壁下了”,说起那次的经历,老张至今仍心有余悸。

就因为担心老张的安全,凡是他出山背东西,陈前玉都会到路上接应。特别是在密彩河对面的那条山路上,夫妻俩经常是手脚并用,一人递一人接。为了不让学生的书掉落湍急的密彩河,张贵福和陈前玉甚至在寒冬时节趟水行进,却把装书的背篓高举过头顶。

几年下来,陈前玉的腰杆背出了毛病,一变天就酸痛,但她却始终无怨无悔,“小时候家穷娃儿多,读不起书,我就觉得读书人行市(当地话,意为厉害)得很。老张不容易,我得帮到点!”

而老张最初走的那条山路,多悬崖峭壁不说,还经常能遇到“竹节巴子”(当地的一种毒蛇)。“这种蛇最喜欢咬人,特别是夏天家,躲在路边边,一不注意就给你一口”,老张的儿子张顺纲,如今是东安乡中心校的副校长,对于父亲的艰辛,他从不曾忘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