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强、梅垠摄
在门板上,老张用粉笔写了三句话鼓励自己
“情况就是这个样子;你也不容易呀;张开嘴巴(笑口常开)”
近两个小时的艰难行走后,我们与老张一起到达了大山深处的密水村小。
一块土坝子上,立着两个用原木搭起的篮球架,常年的风雨已经让它们摇摇欲坠。土坝子边上,是密水村小破旧的教室,一至三年级的14名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
教室门上,一块长不到40厘米、宽不过10厘米的木板子上写着校名:密水小学。
“现在好多了,以前是个土房子,到处漏雨。”尽管条件简陋得有些不堪入目,但老张已经很知足。
“张老师,付鑫考上大学了!”村小后的山路上,跑下一个人,边跑边朝张贵福喊着。
这个人是密水村村民付传斌,他和妻子,还有女儿付鑫,都是老张的学生。付鑫在今年的高考中,考上了重庆科技人文学院(原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付传斌是特地跑来给老张报喜的。
“张老师是好老师,也是好人。”付传斌说,张老师每年都会自掏腰包为学生发鼓励奖,期末考第一名奖励10元,第二名5元,第三名3元。不仅如此,他还经常从微薄的收入中挤出一部分钱,用于资助家庭有困难的学生。
村民张德锋,以及他的父亲张大兵和女儿张忧忧都是老张的学生。张德锋还记得,小的时候,父亲张大兵经常给他讲起一件事情:1973年,刚当老师的张贵福,领取了第一个月的9元钱工资后,拿出4元钱交给母亲补贴家用,把剩下的5元钱全都奖励给了7个表现优秀的学生。
40年来,老张教出的学生,很多都走出了大山,有的当上了乡长,考上了公务员;有的当了医生、老师;有的成了大老板、董事长……既是儿子也是学生的张顺纲如今也成了中心校的副校长,而他,依然在破旧的教室里,一笔一划地为大山的孩子书写着美好的未来。
密水村小教师宿舍的门板上,老张用粉笔写了三句话:情况就是这个样子;你也不容易呀;张开嘴巴(笑口常开)。
“就是对自己的提醒,在艰苦的环境里,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坚守!”还有3年就要退休的老张对村小的未来忧心忡忡,“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到这里来。我是土生土长的密水人,不管年纪多大,只要学校需要,我就坚持下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