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在少人问津中,跨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新兴交叉学科“植物文化研究”破土而出——

关注:挖掘植物背后的文化

2013年08月16日08: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⒊古树名木是植物也是文物

打着“保护”旗号的移栽,实际上是对古树判死刑

目前,研究人员还在河洛谷地和岱岳山区进行野外调查,《河洛树木文化图考》和《岱岳树木文化图考》这两本书也有望在今年内完成。

出书只是手段,保护才是目的。让研究者忧心如焚的是,愚昧无知加上利益的驱动,使古树名木的生存状态岌岌可危。早在2008年,冯广平就注意到频繁见诸媒体的盗掘、移栽古树现象。“移栽古树的目的,可能是让没有历史的地方看起来有历史、有文化。但殊不知这样做适得其反——在伪造历史的同时毁掉了真正的历史。”

更让冯广平担心的,是直到今天,古树名木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多大好转。“黄山古树的保护程度算是很高了,但仍有1/5已濒临威胁。在河南,我们所见的古树基本上都没有得到保护。保护最好的是北京,垒个一平方米的水泥池子,挂个牌子——仅此而已。”说到这里,冯广平忧心忡忡。

他认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之所以缺位,源于它们的特殊性:既是植物又是文物。“但目前它们的‘活文物’属性并没有得到学界的认可,结果导致无人监管、自生自灭。”

包琰认为,对古树最好的保护是原地保护。打着“保护”旗号的移栽,实际上是对古树判死刑。古树承载的文化内涵,决定了它必然要扎根在原始的文化历史生境中。时下,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吸引眼球、牟取暴利,不惜把古树移栽到新开发的楼盘中,还美其名曰“香樟花园”、“银杏庄园”……对此,包琰认为:“园林也好、古木也好,人们轰轰烈烈地毁了一个原生的,再去营造一个仿古的——这是典型的对文化缺乏保护的行为。当我们始终以一种欺凌的态度面对自然,它永远不会回馈你敬意。”

“古树离开了原来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它记载和见证历史的标志作用立即消失,而它本身则由一个活的文物退化成一棵普通的树。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类似‘破坏真文物、建造假古董’的悲剧将在古树名木身上重演。”冯广平说。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