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12日刊登文章《当干部就不能“太自在”》,文章指出:当干部就不能“太自在”,指出不自在应为干部生活的常态,唯有干部小我的不自在,才能换取群众的满意、发展的跨越。(人民网)
现如今,有些干部把权力不是当成为民的责任,而是作为享受的资本。有的不思进取、无所事事,热衷于做太平官,沉迷于个人享乐;有的对权力无所畏惧,为所欲为,唯我独尊,脱离群众,颐指气使;有的遇事则推诿扯皮,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长此以往,干部习惯了自在,享乐之风,群众利益就会受伤害。
要想让老百姓活得“自在”,就必须让干部过得“不自在”。与走过场、打官腔,享乐无度、奢靡成性相比,老老实实为官、踏踏实实做事,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修身养性、洁身自好当然会让某些干部觉得“不自在”。然而,他们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手中的权力是老百姓赋予的,既然取之于民,那么理应用之于民,接受法律和群众的监督,让自己始终处于一种“不自在”的状态,这不是他们的选择,而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让人民“满意、舒服”,干部就要谨守“权力”做好人民的“公仆”。要多从群众立场想想,多为群众利益考虑,“舒服不舒服”的问题就迎刃而解。挂念下班族在风雪中等车的“不舒服”,就不会计较坐中巴车还是小轿车去开会;心系贫困群体度日艰难的“不舒服”,就不会抱怨公务餐少了“硬菜”、没了好酒;体察交通拥堵给市民出行造成的“不舒服”,就不会动辄封路清场。只有体察民情、深知民意,不给百姓找“不自在”才称得上是一名“好”干部。
“君子言忧不言乐,然而乐在其中也;小人知乐不知忧,故忧常及之。”党员干部当“忧”民之发展、民之疾苦、民之幸福,才能“与众同乐”;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中最重位置,才会看轻看淡自己的“不自在”,过紧日子,下苦功夫,把钱省出来惠民生、办实事,把精力投入到为民纾难解困之中去,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这样,才能用干部的“不自在”换来百姓的“真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