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宋史》记载:“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说的是包拯到端州任知郡事,了解到过去的州官都借进贡的名义,大肆采制端砚,贿赂高官达贵。他上任后严格规定每年按进贡之数采石制砚,任何人不得从中徇私谋利,并且正身律己,直到任期届满离去,没拿一块端砚。
端砚产于端州,石质坚实细滑、温润如玉,自唐代就是贡品。按理说,身为盛产端砚的端州知郡事,日夜躬笔耕耘,用一方好砚也无何厚非。然而,包拯却婉言谢绝:“我多年皆用普通石砚,如此高贵的,当呈圣上所用,自己用则糟蹋了。
“岁满不持一砚归”,反映了包拯清正廉洁、正身律己的为官之道。“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也正因为其不贪一砚,才成就了千古流传的“清官”之名。反观当下,一些行贿者为了讨好一些附庸风雅的官员,送上各种古玩字画,将权钱交易遮蔽在文人雅趣的珠帘中来蒙蔽公众。其实,无论古玩也好,字画也罢,都是官员在利用手中的公权力进行寻租变现、以权谋私,都是对政府公信力的践踏。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无论是“雅贪”还是“俗贪”,都是新时期反腐倡廉的一大劲敌。五花八门的贪腐行为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决不能因其披上“艺术”的外衣就视而不见、纵之任之。
加强监督是关键。时下,贪官收礼口味在变化,收礼方式更隐蔽,可是,有关部门的监督却依旧局限于权钱交易,贪污腐败,忽视了隐蔽性的行贿受贿方式。一些官员之所以能够在雅贿、雅贪之间游刃有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就是监督的缺位。要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加大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拓宽监督渠道,及时发现贪腐端倪,及时检举和惩处,让行贿、受贿再“雅”也难以隐藏。要加强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建立透明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将个人和家庭财产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只有抓好这些关键点,让权力运行透明起来,让公众监督参与进来,才会让这些高雅面纱伪装的权钱交易无法藏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