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来自陇南灾后重建的报告——专访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

2013年05月12日18:41   来源:新华网甘肃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陇南市成县抛沙镇东罗村的孩子在震后修建的健身广场玩耍(2013年2月5日摄)。 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甘肃陇南受到重创。过去5年,中央和地方共筹集重建资金415.6亿元用于陇南市灾后重建,集中实施重建项目3905个,22.8万户农村居民、14558户城镇居民新修了住房,18.6万户农村居民的住房得到了维修加固,建成学校549所,医院275所。震后的陇南展现出新的面貌。 新华社发 (王耀东 摄)

距离2008年“5·12”特大地震已经过去近5年时间,作为甘肃省在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域,陇南市经济社会发展过去5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此,在重建五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采访了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就陇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经验和展望等多方面进行了详尽了解。

重建克服种种困难 陇南灾区发生巨变

【新华社记者】陇南灾区的重建过程中,哪些方面是最为困难的?

【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陇南是“5·12”特大地震除四川主震区以外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陇南的灾后重建是在特殊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

——从自然条件看,由于陇南地质构造特殊,自然条件严酷,地震后,山体松动,大量村庄所在地受到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威胁,不得不进行异地重建,全市异地重建村达243个,涉及24398户。但由于陇南土地资源十分稀缺,征地和土地转换极为困难,有的村不得不在缓坡、河床地带选址重建,平整土地、修建挡墙护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十分巨大;

——从经济基础看,陇南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地方财力十分有限,城乡群众普遍贫困,地震重灾区与最贫困地方相互叠加,许多群众除2万元国家补助外难以筹措到其它建房资金,也不能提供贷款必需的有效担保抵押,重建的能力很低,重建的难度很大;

——从建材供应看,陇南境内无钢材生产企业,水泥生产企业在2008年的产能仅为40万吨,文县、康县等重灾县的大多数乡村没有适合烧制砖瓦的土壤,主要建材几乎全部依靠外运。但陇南山大沟深,运输距离过长,成本很高,建材的生产、供应、运输都存在严重困难。一段时期钢材、水泥、砖瓦的生产价格高达震前3倍,比周边地区高出一倍多,既增加了重建的成本,又拖延了重建的时间;

——从技术力量看,陇南专业队伍、技术人才十分匮乏。全市没有一家乙级以上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丙级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和监理企业仅有6家,全市没有一家一级资质施工企业,二级施工单位也只有5家,远远不能满足3900多个项目,22万农村重建户和54800多户城市重建户重建的要求。对重建规划编制、项目前期工作,以及项目的管理实施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从获得的支持看,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畅、通讯落后,对地震的灾情宣传报道不及时、不充分,陇南的灾情的严重性一开始未被外界所了解,客观上形成了虽是重灾区,不是聚焦点的现实,在国家规划中所占的比重,争取到的社会捐助都与实际灾情和损失形成较大反差;

——从资金保障看,陇南安排的中央重建基金129.5亿元,资金额度之大、涉及领域之广、支持力度之大是空前的。但具体到重建项目又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一方面农村重建的基础设施配套资金缺口很大,另一方面,在重建基金中大部分未安排征地拆迁、项目前期所需的经费,地方财政又无力配套,形成了巨大的资金缺口,直接影响重建的进展;

——从重建过程看,“5·12”特大地震后,2009年7月中旬,陇南发生了“7·17”暴洪灾害,2010年又发生了“8·12”特大暴洪灾害,一些“5·12”地震的重灾区二次受灾,少部分项目包括农民住房不得不二次重建,加大了重建的难度。

(责编:乔业琼、杨媚)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