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地引才政策中,普遍把学历和毕业院校当作人才的划分标准,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名牌高校毕业生成为了引才的重点。
笔者认为,人才的评判标准不一而足,简单通过学历和“出身”识才,未免偏颇,也会挫伤部分“草根人才”的积极性。高学历不代表高能力,高学历人才引进来之后“不实用”、“留不住”的情况不在少数。并且,学历高低与一个人成才与否没有必然联系。
在香港,一位长期为学生做饭扫地的82岁老太袁苏妹,没有大学文凭,没有教授职称,至今只学会写5个字,却被香港大学隆重授予“荣誉院士”的称号。原因是她44年如一日地“拎出个心”为师生们服务,用“母亲的心”抚慰、照顾着“港大”的学子们。有些人虽然学历不高,读书不多,可凭借爱心和责任心,通过后天的努力和打拼,也能为社会创造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
对于基层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渴求人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要务实一点儿,眼光和门槛不易过高,要解开由来已久的“名校情结”,摒弃盲目的“学历崇拜”,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把“橄榄枝”抛给与地区发展优势相匹配的技能型人才、土生土长的创业人才和成长潜力巨大的年轻人才,不断提高引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