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有诸如“某地的环境怎样差,多少年了没有好转,市长一声令下,当地多个部门立刻行动起来,环境立即得到改观”等“老大难,老大出马就不难”的事迹见诸报端。
笔者认为,“老大”在解决这些“老大难”问题上的功劳不可否认,但“老大难,老大出马就不难”现象背后的问题更应该引起人们深思。
问题何以会成为“老大难”?是有关部门不作为,认识不到问题的存在,还是畏惧问题甚或是不想搭理?既然问题“老大难”,为什么“老大”一出手,问题就能及时有效解决呢?
可见,此现象并不正常。现实中,“老大难”问题往往都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党员干部必须克服这种不正常现象,让群众反映的问题不再“难”。
改进工作作风。有些问题之所以成为“老大难”,跟有些党员干部拖拉、虚浮的工作作风不无关系。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作风端正,一心为民,工作兢兢业业、雷厉风行,很多矛盾和问题在显现之初就会得到控制,也不至于演变成“老大难”。所以,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转变工作作风,端正态度,善于发现问题和矛盾隐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态度,尽心竭力地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存在的矛盾,切实控制问题、矛盾的演变和升级。
明确岗位职责。“老大难”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解决,归根结底是因为干部责任心的缺失。而责任心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跟责任的不够明确有关。因此,必须明确领导干部职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督促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等问题找上门了还要向外推,放任不管。
完善奖惩机制。要建立健全工作奖惩激励机制,督促党员干部积极履职尽责。对那些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对待群众热情主动,解决问题有勇有谋,化解矛盾及时有效的干部,要进行奖励,让他们政治上得进步,精神上得鼓励。对那些工作拖拉,作风庸懒散,回避问题和矛盾,缺乏担当精神的干部,要给予一定的惩罚,不能胜任领导岗位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切实保证干部人人都尽职,群众问题事事得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