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明委22日在京召开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紧紧抓住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服务、公共秩序这三个重点,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着力解决诚信缺失、公德失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3月25日,新华网)
近年来,我国的信用指数始终处于低位运行的态势表明,当下中国最需要的不是怎么说诚信,而是怎么做诚信。眼下的诚信状态,体现出耐人寻味的特点。如,大家都说应该讲诚信,但大家都不敢讲诚信;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讲诚信,但每个人自己不一定讲诚信;大家都可以在家里讲诚信,但出了门就不一定讲诚信;大家都可以在熟人面前讲诚信,但在陌生人面前不一定讲诚信。诚信成了要求他人的信条、语言上的游戏、小圈子里的行事规则。失信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社会常态”。
一是政府失信于民。一些地方政府和部分官员缺乏为人民服务的诚意,公信力低。首先表现为有失公允。默许、支持甚至纵容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干预市场正常秩序;其二表现为虚妄捞政绩。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谎报虚夸,沽名钓誉;其三表现为政策不稳定。工作欠缺连续性,“新官不理旧账”,“计划赶不上变化”;其四表现为暗箱操作,逃避监督等。自2006年以来开始的《小康》信用调查表明,政府官员的形象排名靠后,在2010年的《小康》调查中,超过95%的受访者认为政府信用需要建设。
二是企业失信于消费者。由企业失信引发的社会问题呈多发态势。地沟油、黑心棉、三聚氰胺风波未平,“家乐福的廉价”、“瘦肉精的高效”、“郭美美的慈善”、“达芬奇的豪华”、“三亚的大餐”……又东山再起。在商业领域,弄虚作假行为猖獗,假冒伪劣招摇过市;质量欺诈、价格欺诈、合同欺诈、商标侵权、专利侵权等违法行为面广、量大;拖欠货款、拖欠贷款、偷逃税款难以遏制。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其中因产品质量低劣、制假售假、合同欺诈造成的各种损失达2000亿元。
三是人际间缺信用。任何信用都可以归结为人际信用,政府、企业、社会信用差,是人际信用差在不同领域的体现。当今,许多人既不信同事,也不信朋友,甚至不信家人;既不愿向人说真话,也难以听到真话。一些贺岁片播出后引发网络热议:《色戒》说的是女人不可靠,《投名状》说的是兄弟不可靠,《苹果》则让儿子也不可靠了……这些调侃语言正是人际信用差的反映。
圆梦中国,打造良好社会诚信,重在官商治理。就是要用制度维护实事求是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作风;用制度保证官员向人民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兑现对人民作出的承诺;用制度力戒浮夸风,杜绝假工程;用制度锻造诚信干部队伍。要用制度让市场主体诚信经营,合法取利。用制度引导行业自律,使企业不愿失信;用制度保障市场信息公开透明,真实可靠,使企业难以失信;用制度严惩失信,保护守信,使企业不敢失信。因此,要让制度亮出明确的信号:诚信畅通无阻,失信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