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海外版记者新春走基层

回乡偶书(一)

2013年02月21日09: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烟台:从田间到车间

记者  潘旭涛

今年42岁的张中伟是山东烟台天航钢结构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而10年前的他,是一位“失地”农民。离开土地后的张中伟从生产工人干起,经过十年的奋斗,一步步跻身公司管理层。张中伟的故事发生在烟台福山区福新街道,而故事的背景是福新街道的城镇化探索。

福新街道所在区域原本多是农地,从2002年开始,福新街道办开始了以“以工带农”城镇化模式。政府投入资金建设集中居住区,农民搬进居住区后,腾出的土地用于建设工业产业园区。产业园一方面可以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另一方面又大幅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增加的财政收入再转化为民生投入。

当地年轻人除了自己做生意外,几乎全部进入园区工厂工作。为了让农民顺利从田间转移到车间,当地政府对去福山技工学校和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学习的本地学生,每人每年补贴500元。

经过10年的努力,在福新街道办21.4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布着200余家企业,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和特钢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2002年,福新街道办的工业总产值只有4744万元,到2012年已超过62亿元,是2002年的130倍;2002年国税和地税总收入1208万元,到2012年跃升至2.43亿元,是2002年的20倍;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2602元增加到2012年的1.47万元。

“以前种地收入太少,还要靠天吃饭。现在我每年在村里做8个月的防火工作,收入五六千块钱。剩下的时间干点装修的活儿。”黄泥沟村的张传河老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老人拆迁补偿了三套房,他开玩笑地说:“孙子的房子都有了。”

福新街道的做法是烟台普遍采用的城镇化模式。烟台是一座工业城市,2010年,烟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因此,依托工业成为烟台城镇化的捷径。

烟台市副市长于松柏将烟台的城镇化道路概括为“功能区带动型”,即通过发展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等功能区,促进产业、要素、人口聚集。烟台市住建局局长邹长清认为,烟台的城镇化既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又变革农民生产方式,可以实现“表里如一”的城镇化。

烟台的城镇化在功能区的驱动下快速前行,城市化率达到56.07%,城乡关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制图:潘旭涛)

上一页
(责编:杨丽娜(实习)、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