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海外版记者新春走基层

回乡偶书(一)

2013年02月21日09: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泰:家常不寻常 

记者  尹晓宇

腊月二十六,回了趟父亲的老家,山东新泰一个普通的农村,虽然我不是在那里出生长大,但小时候寒暑假时都要回去一下,那个村子里自是有我的记忆。

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进村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多半都是走路,没什么交通工具,主要的是毛驴车和自行车,好一些的家里会有一辆摩托车或是拖拉机。经过漫长的田地后,会见到一头黄牛一边吃草一边甩尾巴,那就是正式进村了,村口总是有一排老人坐在墙根下靠着墙晒太阳,许多时候我的曾祖父也在这里面。

那时少有人出去打工,盘算的是一亩地打出多少粮食,喂了多少头猪。那时常会停电,家里还有煤油灯,有电视机的家庭还不多。

那是一个典型的农耕社会。

每年的拜年也是极有讲究,奶奶说拜年先去谁家再去谁家是有规矩的,女眷则要在男的拜完年后才能再去。年初二时,村里一个族的要聚在村口,辈分最大的在前面,各家端着簸箕,里面盛着东西,鞭炮噼里啪啦地要放一个小时,还有一个主持仪式的,这是送家堂。

记忆在村子的柏油路、两层的小楼房、小超市里变得陌生。

村里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济南、青岛、山西、北京甚至新疆,挣多少钱成了大家最常聊的话题。拜年的规矩则逐渐变得淡漠,讲究越来越少。

老家还有一些亲戚,中饭是在舅姥爷家,即将毕业的表叔谈论着找工作的事,“考公务员或者当老师吧。”他不想离家太远,还是想在山东,对于就读于一般本科的农家子弟来说,如何让四年的苦读和家里的花费不打水漂,是个大事儿。

舅姥爷是退休的小学老师,去年家里有件事让他很得意,从锁着的抽屉里,他拿出两本厚厚的大书,我接过来,是家谱,舅老爷家姓孔,一个让他们家族很骄傲的姓氏,家里也是以读书为最重要。家谱上有几个舅姥爷家的记录,我念给奶奶听,“连大哥家的孙子辈都续上了。”舅姥爷跟奶奶说,这是大事。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实习)、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