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发现·角落里的中国:我的基层行,一路向西

2013年01月04日09:0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云南大理

  寻找基层中国的答案

  黄 帅

  黄帅,女,25岁,河北沧州人。现供职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街道办事处。2009年7月—2010年7月,在大理支教一年 

  2010年,我到大理时,恰逢云南大旱,我的很多学生家里都遭了灾,严重影响学习。我们只能利用手里的资源,尽量给予他们关心。但我心里明白,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里的状况,必须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子。教学之余,我开始走访一些村庄,希望对这片土地能多些了解。

  云南绝大部分是山区,农业人口占多数,这里的乡村比较闭塞,“读书无用论”很盛行。我的学生中很多人觉得,辍学开个小店,过得会蛮舒服。

  其实,一个地方的发展主要依赖本土人才的成长。西部地区的发展靠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哪怕有一半的孩子留在本地,也会带来巨大的效应。

  但为何很多孩子仅仅满足于中学毕业就外出务工?我想,本质上还是因为本地发展不足。自然条件限制不说,现有的一些资源还未得到有效整合。比如说:农业用水量大,山地种植业产量受限,如果粗放型发展,对水资源、人力资源都是浪费。

  欠发达地区人们的精神面貌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慵懒,小富即安。做什么容易发财,大家就做什么。有人甚至铤而走险。改变民风很难,仅仅通过宣传教育,治标不治本,关键在于要让这里的村民在产业发展中尝到甜头。

  山区的村落比较分散,有些公共基础设施还是空白,一些地方还没有电,没有平坦的出村道路,无法保证饮水安全……我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和机会公平,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发展的公平。所以说,城乡需要一体化发展。当然,也不能简单地把产业发展就理解为开工厂办企业,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的资源整合能力。我深深地体会到,这里的村落还游走在工业化的边缘。我渴望他们能够融入现代,但更希望这里的文化还能传承永续。

  因为这次支教经历,我回到北大后,选择了中国社会转型与地方治理方面的研究,又在完成硕士学业后,选择到北京的基层工作,慢慢寻找基层中国问题的答案。

  版式设计:张芳曼

(责编:吴思瑶(实习)、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